第9章:艺术馆

救世主模拟器 程剑心 1089 字 2022-11-03

艺术家们失去了传统的赞助人,不得不改变作品风格,努力顺应时代,讨好他们曾经打心里鄙夷的“庸俗的资产阶级”。

展览馆作为艺术家和赞助人的中介机构,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

坚持从前的格调,拒绝展出通俗作品,场馆门庭冷落,没人光顾,很难维持下去。

可要是放下面子,对流行作品来者不拒,又会丧失逼格, 遭到艺术家和评论家的鄙夷, 名声扫地。

两者兼顾当然是最好的, 可惜并不容易。

费恩家族经营了叁代的这座艺术馆, 之所以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全靠家族的第叁代继承人沃尔特·费恩先生的天才眼光,在高雅与流行之间把握住了微妙的平衡。

费恩先生继承了家族的艺术品味,还颇有商业才干,接手艺术馆以来,举办的各种展览,总能够带来一些新鲜的噱头,引爆舆论,成为报纸和社交场上的热门话题,进而为展览带来火热的人气与门票收入。

比如最近这段时间,费恩先生策划了一期以“蜡像”作为主题的展览。

这种题材并不新鲜。

蜡像做的再怎么活灵活现,毕竟是不会动的死物,甚至看起来还有点恐怖,对这种展览感兴趣的观众并不多。

费恩先生对此心知肚明。

但是,他有信心把这种冷门展览搞得红红火火,成为滨海城的时髦话题。

为了达到一鸣惊人的目的,头脑灵活的费恩先生,打破传统蜡像展览的死板流程,添加了一些悬疑解谜的要素。

他把场馆布置的活像谋杀现场,被害人的蜡像活灵活现,身上的伤口彷佛还在流血,场馆中的男男女女,姿态表情各异,有人惊恐,有人迷茫,还有人在偷笑……

所有这些看起来像活人的蜡像,似乎都有杀人的嫌疑。

在门票的背面,费恩先生印出了广告词,声称展览的主题是“蜡像馆杀人事件”。

费恩先生还在报纸上做广告,向全城自诩头脑机敏、思维缜密、具备侦探才干的女士和先生们下战书,邀请他们来展览馆追查凶手。

从观众入馆之时算起,如果能在一小时内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从六十五尊蜡像当中找出真正的“凶手”,将获赠精美的礼品——一张通往二楼的门票。

这个点子,听起来似乎不太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