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页

相比之下,真正意义上颁发给化学家的,有机合成方法学只拿过12次奖,至于无机化学就更惨了……

如果将dna看成一颗大分子,那么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选择确实没有毛病,在逻辑上也能自圆其说。

然而谁都知道,这对于化学家而言是不公平的。

毕竟除了化学奖之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才是生物学家们更应该去的地方。

现在连冷冻电镜都获奖了,要说化学家们一点意见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看了眼自己的老朋友,彼得轻轻叹了一口气。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他在表面化学领域的工作确实足够突出,那场柏林的报告会我虽然不在现场看过,但事后与马普学会多位教授都交流过,而他们的看法无一例外的很高……但我必须说的是,这项成果实在是太年轻了。”

奥洛夫反问道:“这有什么关系?我们对‘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进行颁奖时,考虑地不一样是这项技术在未来可能产生的贡献吗?”

“所以那一届颁奖确实存在争议,也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不过我们要说的这些其实都不是重点,问题的关键还是他太年轻了,”彼得教授摇头,“24岁的提名者……如果将诺贝尔奖颁给他,毫无疑问他将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

在此之前,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是25岁的劳伦斯·布拉格。

虽然诺贝尔的遗嘱中并没有规定获奖者的年龄必须超过多少岁,但并非所有人都乐于打破规则,刷新历史上的纪录。

除非,他真的很优秀。

然而这种主观上的问题,相当难以判断,除非诺贝尔奖委员会中恰好有表面化学方向的学者,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更好的描述他所做的工作……

但遗憾的是,在这些委员中,并没有研究表面化学方向的学者。

其实奥洛夫自己也很犹豫,他所坚持的到底对不对。

但他只是觉得,这一届诺贝尔奖应该考虑纯粹的化学领域的工作。

或者换句话说,他们应该给电化学界面结构的理论模型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