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页

事实证明,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短视的。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也很少有人能有机会看到波罗的海之外的世界。

但现在回过头看去,就算是找遍全世界,也很难找到比那3100万克朗更划算的投资。

从来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因为一个奖项,而获得如此殊荣。也从来没有一位瑞典人,哪怕是瑞典的国王或者是首相,曾给他的国家或者民族留下过如此庞大且取之不尽的遗产。

当然,伴随而来的麻烦肯定也是有的。

尤其是对于守望了这个遗嘱一个多世纪的瑞典皇家科学院而言。

随着距离十月四号越来越近,相比起越来越热闹的斯德哥尔摩,这座象牙塔中的气氛却是越来越紧张。

按理来说,诺贝尔奖的名单在三天前就应该准备好了。

但这一次,化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们却没有达成统一。

虽然历史上也有过那么几次,因为诺贝尔委员会的意见无法达成统一,而导致公布时间推迟到十月中旬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但没有理由会发生在这一届诺贝尔奖的评选上。

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催促下,诺贝尔化学奖的评审委员再一次召开了会议。

化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名单,相较前两年没有人员变化,变化的只是斯诺格拉普·林瑟女士(snogeru·lse)从委员长退居二线,15年的委员克拉斯·古斯塔夫森(ces·gtafasson)晋升委员长。

至于其它三名院士,分别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彼得·布热津斯基(eter·

zezski),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授奥洛夫·拉姆斯特伦(olof·rastro),以及分子生物学和计算化学领域的大牛约翰·阿奎斯特(johan·aqvist)教授。

在会议上,年过半百的林瑟女士,目光锐利地环视了一眼在座几位同行,语气强势地说道。

“只剩下我们了,皇家科学院希望我们尽快做出决定,至少得赶在4号之前。”

事实上,早在一个月之前,他们就应该做出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