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0页

“我毫不怀疑,早在两年前甚至三年前,他们就有能力将宇航员送到火星上去,并让他们舒服的待在上面。至于他们为什么没有这么做,仅仅只是出于人道主义的慎重,以及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也许我们的总统先生该好好地反思一下了,这场毫无意义的对抗给我们带来的除了灾难之外,到底还带来了什么!”

相比起其他人而言,同时坐过bfs和霞光号两艘飞船的约翰逊,可以说是最了解两者之间差距的人了。

毕竟整个北美,除了他之外,恐怕也只有另一位还醒着的宇航员,感受过那种深入灵魂的震撼。

那篇推文在发出之后,短短一小时的时间里,便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转发,引起了不少渐渐怀疑这场航天竞赛究竟是否有必要再进行下去的美国人的反思。

当然,即便是这样,仍然不乏一些狂妄自大的人。

比如nasa的特聘工程师、深空之门计划的负责人之一、麻省理工大学的航天工程学菲尔歌德教授,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便措辞强硬地说道。

“这是一次草率的航天计划!”

“我相信他们在航天技术上取得了某种程度的优势,但我仍然无法从他们的草率安排中看到任何成功的希望!”

“如果他们真正为自家航天员的生命着想,对生命还心怀敬畏,那最好还是重新考虑一下发射安排,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好好研究下发射计划。”

“不要将自大当成勇气,否则这将成为人类史上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惨剧!”

第1350章 远行星殖民系统

金陵航天装配中心。

这座占地上百亩的高科技工厂,集散着全华国尖端航天设备的零件,由星海一号量子计算机提供云信息服务,并通过流水线、多轴电驱机械臂、大小型号物流车、货运无人机等等一系列自动化设备,实现了完全无人的标准化生产。

这里就像是一座熔炉,熔炼并铸造着共和国所有国民对于宇宙的梦想。

心怀敬畏地站在这座庞然大物的高墙边上,登火计划的负责人之一常和志主任,与袁焕民院士等一众航天科技集团的高级工程和高管们一道,安静地站在这里等待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