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算错了剧本

一方面,毁堤的事情根本没办完,田地不可能贱卖,那么严阁老的计划就等于完全没有执行下去;另一方面,河堤决口已成既定事实, 瞒是瞒不住的,肯定会被追查。

宁知府本来的想法是, 先斩后奏,在不通知林襄敏的情况下挖开河堤,替严阁老办成事。之后,趁着端午汛,上报说是因为连续暴雨引发了天灾导致河堤决口。

当然,此事一旦泄露,宁知府必死无疑,但他知道林总督此时陷入两难,一旦端午汛到了还没有采取行动,必然要被严阁老清算,所以就自作主张,替林总督做了这个决定。

这样一来,即便事情败露、即便被追查,林总督顶多也就是个失察之罪。而严阁老的事办成了,自然也会想方设法将林总督给保下来。

李鸿运看着跪在地上的宁知府:“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敢瞒着我?”

宁知府则是低头说道:“正是因为事关重大,所以才要瞒着督堂大人。”

李鸿运一时语塞,随即意识到自己这句话问得多余了。

宁知府确实不可能来问林总督的意思,这种明显违法违规甚至严重违背道德的事,哪能拿来问领导?领导能怎么说?

让你去干?那意思就是你想让领导替你背锅?

让你别去干?然后领导实际上内心嫌你这都揣摩不透、是个废物?

所以,不论问或者不问,站在宁知府的角度来看,这事他要么就是装不知道,什么都别做,要么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办成了。

可惜他自作聪明选了后者。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宁知府的自作主张,既让林总督陷入了危机,也给他提供了一个机遇。谷袬

关键看林襄敏自己要如何把握了。

李鸿运陷入了沉思。

现在他要处置这件事情,想到了三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将宁知府槛送京师,交给皇帝,让皇帝安排人去审。

第二种办法,立刻将宁知府斩首,但留下口供、签字画押,将他获得严阁老授意毁堤的事提交上去。

第三种办法,仍旧是将宁知府斩首,也留下口供,但这口供中却不能提严阁老的事,只说是河堤监修有问题,天灾与人祸并发,才造成了这次灾害。

第二种办法等于是直接倒戈,背叛了严党;第三种办法则是等于仍旧站在严党这一边。

至于第一种办法,则完全不可控。因为宁知府对林总督虽然忠诚,但到了京师,严茂青和顾清章都会想方设法争取他,皇帝也会十分关注此事,他极有可能会翻供。

“绝对不能将他槛送京师,皇帝希望我这么做,但我肯定不能这么做。因为一旦这么做了就等于完全丧失了主动权,显得意图不明,严茂青和顾清章都不会领情,反而都会将我视为敌人。

“如果将决堤的事报成天灾与河堤失修,推宁知府出去背锅,那么这火完全烧不到严首辅那里,我可能会有用人失察的罪过。而且最重要的是,等于什么都没做。

“顾清章还是会作壁上观。

“看起来,只能选择倒戈?

“顾清章此时坐山观虎斗,没有足够的把握不会出手。而死人的口供就是绝对的把握,只有如此,两人的暗斗才能变成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