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电影与对话(9000大章求月票)

“对啊,说得太好了!”

“驱逐胡虏、再造华夏,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真的做到,又何其难!”

“自南向北统一华夏,在盛太祖之前可是从未有人做到过的伟业!更何况还几次亲征漠北,武德何其充沛!”

“总有人说,就算盛太祖没建立大盛朝、驱逐北蛮,也总会有另一个人来完成,但罗马帝国的‘另一个人’在哪呢?”

“确实,正是因为盛太祖驱逐了北蛮,建立了大盛朝,所以大家才会把这件事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再看看罗马帝国,可不就是一朝分崩离析,就再也没站起来了吗?”

“是啊,如果罗马帝国真的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西方的名字大概会代替凯撒吧?”

“这么一想,如果没有大盛朝重塑华夏,整个中原在长达六百余年的时间一直被异族统治,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怕是难以想象!”

“齐朝时候,连燕云、辽东、河西走廊等汉人的传统区域都守不住,到了后来更不必说,南人变为最低等,连江浙、两广一代都遍地胡商,假以时日,说不定中原都会完全胡化,若是没有大盛朝的出现,说不定又会是一次无比恐怖的大混乱!”

“看看现在就知道了,分开一百多年的渔村鸡犬不宁,分开七十年的岛屿乌烟瘴气,盛太祖接手的,可是分开了两百多年的南北,分开了四百多年的燕云,是分开了五百多年的河西走廊,是丢失了八百多年的云南!”

“是啊,若是没有大盛朝,恐怕我华夏人的脊梁都要被打断了!恐怕南人与北人,都要变成两个不同的民族。别觉得不可能,世界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都说时势造英雄,可我们华夏历史上的那些至暗时刻,又曾经出过几位像盛太祖这样的英雄人物呢?”

“我不喜欢时势造英雄的说法。这句话当然有可取之处,就像盛太祖如果生在一个太平盛世他也就只能做一辈子佃农、英雄无用武之地。可是,过分强调时势造英雄,却又陷入了一种虚无,只要‘英雄不出’,就理解为‘时机未到’,可很多时候,是英雄找到了时机,是英雄创造了时势!”

“所以说,我华夏太过幸运,每当华夏衰微、神州陆沉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位英雄出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可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幸运,让很多人将这些英雄的出现当做了必然,而丝毫不懂得珍惜!”

“何止是不懂得珍惜,反而还要不断地在他们身上寻找各种角度去攻讦、抹黑,倒是那些手握屠刀、沾满鲜血的刽子手,变成了被翻案的对象。”

“真好啊,能对盛太祖说出这番话,真好啊……”

这短短的一番话,就让观众们仿佛穿越了数百年,来到了那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

电影中的镜头,也随之一转。

楚州城,义军。

青年的盛太祖就是从这里开始,一步步踏上他使命的征途。

从盛太祖第一次与北蛮军队作战开始,到他带着“两淮二十四将”离开楚州城为止,“义军”身份的这段剧情被完整地展现在所有观众面前。

尤其是最后,在他毅然决然带走二十四人,决定自己闯出一番天地的时候,让不少观众都觉得出乎意料。

虽说这都是记载于正史上的内容,但也确实并不为大部分的普通人所熟知。

《暗沙》官方所采纳的并不是霍云英的那段录像,而是另一名武卒玩家的录像。

这可能是因为霍云英那段录像中,虽然通关得比较快也比较顺利,但跟盛太祖当时的形象不够贴近。

而这名玩家的录像中,既表现出了盛太祖初临战阵时的紧张、局促等复杂情感,又很好地体现出他在战阵中不断成长、并快速崭露头角的全过程。

而且,电影的内容还不止这些。

“义军”身份的扮演到盛太祖离开楚州城就结束了,但电影中还在继续。

盛太祖离开楚州城之后,就靠着这二十四个人,不断招揽附近的义军与山匪,或是用计,或是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或是正面强攻……很快,就拉起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

从二十四将到三千人的义军,再到称雄一方的割据势力,最后统一中原、开始北伐……

电影中并没有特别详细地记录这其中的细节,而是用一个个战争场面,跳跃式地介绍了盛太祖“驱逐胡虏、再造华夏”的大致过程。

看着这支义军不断壮大,玩家们也都看得心潮澎湃。

尤其是这其中也表现出了盛太祖这支义军与其他义军的不同:军纪严明、赏罚有序,或许这正是盛太祖不同于其他农民起义领袖的最大区别。

……

一番风起云涌之后,画面再度回到兀兰土喇山附近的战场。

盛太祖的脸上浮现出笑容,仿佛再度回忆起了自己曾经的峥嵘岁月。

他微微点头,继续问道:“可还有第二点?”

孟原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有。

“这第二点,自然是‘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相比于“驱逐胡虏、再造华夏”而言,这第二点喊出来显然没那么响亮了。

盛太祖微微颔首,显然对孟原说的话是认可的,但还是说道:“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本就是每一位开国之君都该做的。”

孟原点了点头:“虽然如此,但要说能真正体会民间疾苦、懂‘民生之多艰’的,前辈在帝王中,当是首屈一指!

“前朝之时,豪强横行,佃农犹如猪狗,富人敢于专杀。地主打死佃客罪减一等,甚至可以鞭笞驱使、视为奴仆,甚至兼及其子女。

“若佃客生男,便供奴役;若有女子,便为婢使。

“事实上,在大盛朝之前,佃农的地位已然与农奴无异!

“我们对没有农奴制的封建社会习以为常,但实际上我们才是异类。全世界的封建社会几乎全都走上了农奴制的道路,而所谓文明的西方直到近代还在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大盛初立,可谓是满目疮痍,淮河以北、黄河流域、辽东、西北几乎都是白地,整个长江以北都没有多少人口。洛阳盆地甚至还在放牧军马。

“黄河泛滥、民不聊生,这样‘生民百余一’的场面,普通人连生存都无从谈起,更何谈王朝的兴衰?

“而在大盛朝开国三十年后,全国府县计开塘堰四万余处,浚河四千处,修陂渠堤岸五千处!

“废弃的上百年的都江堰恢复生机,黄河水患两百年不再泛滥,被北蛮大军屠戮殆尽的河西,人口不到八十万,田不到十万多顷,而在大盛朝开国三十年后,西北八万大军军粮可支三年,在册耕地、人口数量均超过齐朝巅峰!

“大盛朝的佃农不是农奴,而是齐民,拥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和人身自由,不能任意摆布,不仅摆脱了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解除租佃合同。

“在大盛朝前中期,‘富贵不敢多置租。当时,士大夫畏清议,归来宦囊皆淡。无豪强兼并之风,民有限田,家无甚穷,谷无甚贵。’

“大盛为佃农夺回的权利,延续了六百年之久!

“甚至还订立规约:允许贤良方正、豪杰之士将各地方的为恶胥吏以及乡村城市中的老奸巨猾顽民绑缚送京;如果有人胆敢中途阻拦,枭首示众!

“若是站在地主豪绅、官吏豪强的角度来看,陛下当然是罪无可恕,恨不得生吞活剥而后快;可若是站在黎民百姓、贫苦佃农的角度来看,被欺压了数百年,终于有这样一位皇帝出现,又该是何种感受?”

……

孟原的这番话,再度引发了观众的一片喝彩之声。

“说的太好了!简直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啊!”

“是啊,都说盛太祖是暴君,可他再怎么残暴也是对官,对豪强士绅,对普通百姓而言,他就是真正的救世主!”

“说残暴的,那都是共情了‘人上人’!贪官污吏贪污治水患的钱,下游百姓淹死无数的时候;贪污救灾的钱,灾民成片饿死的时候;科举舞弊让寒门苦读的学子无法为国尽忠的时候……百姓和寒窗苦读的学子就不可怜吗?”

“是啊,想想盛太祖当年过的是什么日子?祖孙几代都是社会最底层的流民和佃农,上无片瓦遮头、下无立锥之地,连出二斤猪肉请秀才起名字都给不起!竟然还有人说官僚和地主可怜?”

“哎,正是因为盛太祖开局一个碗,他才更懂民生疾苦啊!他杀起官来确实是毫不手软,可对百姓,又有几个帝王能做得比他更好?”

“本来还觉得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是开国之后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在漫长的历史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王朝,又有几个?”

“是啊,盛太祖也是封建帝王、跳不出历史的规律,可在帝王之中,他也算是最优秀的那一批人了。”

……

镜头一转,出现了暮年的盛太祖伏案批阅奏章的情景。

这一段,用的是楚歌的镜头。

堆积如山的奏折,似乎永远处理不完的工作……

一个垂垂老矣的身躯,就这样执拗地坚守着,或许少批阅一份奏折、少处理一件事情,这个庞大的帝国也不会轰然崩塌,但他就是不断坚持着,说什么也不肯放松。

而在扮演“皇帝”身份时遇到的几个要案,也都被很好地展现了出来,让观众们能够随着楚歌的视角一起,明白有些人为何非杀不可。

之前“皇帝”身份的扮演,其实并没有说清楚这番辛苦之后的成果。

玩家们忙碌了许久,最后也不过是看到了“国祚延长”的数字,获得了通关的资格。

但此时,经由孟原的介绍,耕地、人口、水利设施等数据的变化,直观地展现在所有观众的面前。

最后,是一个俯瞰的镜头。

原本荒芜、破败的山村,重新变得人烟繁茂,流离失所的农夫或是忙于春耕,或是勤于劳作,或是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一片繁荣景象。

……

盛太祖脸上露出了些许笑容,似乎对于孟原所说的第二点,相比于第一点更让他满意。

倒不是说第二条功绩比第一条更大,而是说,驱逐胡虏、再造华夏固然是盛太祖最大的功绩,但这种功绩有时候也会掩盖其他的成就。

很多人因此而忽略了盛太祖在恢复经济、治理国家方面的卓越才能。

孟原的这第二点,算是高度肯定了盛太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优秀才能,“懂民生之多艰”这几个字,显然是一种极高的赞美。

对于盛太祖自己来说,他显然也为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成就颇为自得,孟原的这番话显然是说到他心坎上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