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战与和

“若是真到了社稷倾覆的那一步,各位打算如何?”

“唯有以死报国!”

李鸿运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心想,或许这就算是古代的地命海心了吧?

不过从这些武林人士的反应来看,大部分人此时的观点都是有些分裂的。

一部分人对齐朝有着蜜汁自信,认为齐朝虽然对外的战斗屡战屡败,但这毕竟是开国之后没多久,天下承平,就算有危机也该可以同舟共济地度过,不至于出现社稷倾覆之危;

但另外一部分人早就看过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认为这次齐朝绝对不可能再像之前的几次一样,有那么多的好运了。

也有一些江湖人士慷慨激昂地表示,要跟这些金兵同归于尽,但李鸿运是知道后来的历史的,也在牛渚矶之战中见识过金兵的强大。

当时的金兵还是在被韩甫岳将军暴揍一顿之后战力直线下降的金兵,尚且差点把齐朝打得找不着北。

而现在的金兵,都是刚开国的百战精锐。

如果是仅仅是守城,那么以齐朝的国力守住京师是没问题的。但要是野战?此时整个齐朝,恐怕即便是最能打的西军,也根本不是金兵的对手。

所以,几天后迎接岑桥驿的,一定是人间炼狱般的景象。

可悲的是,这一点却是身在局中的人们难以看清的,或者即便看清,除了仓皇出逃之外,也很难做些什么。

叫来小二结账之后,李鸿运离开酒楼,准备找到城中的铁匠铺,去看看能不能用身上的这些钱买一把好弓。

作为一名绿林人,他随身倒是携带着一把朴刀,但他知道用这玩意去跟金人的骑兵打,估计是自寻死路。

虽然在此时金人还没有打造出铁浮屠这种大杀器,但仅仅是一般的骑兵,也足以将拿朴刀的李鸿运按在地上摩擦了。

想要在这种乱局中做点事情,也只能寄希望于剑术精通的天赋和自己的狗运了。

……

与此同时,楚歌正与其他的群臣一起,走进绿瓦灰墙的皇宫。

由于紫禁城过于出名,所以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皇城都是黄瓦红墙。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历朝历代的审美也不尽相同。

齐朝的皇宫就是绿瓦灰墙,虽然少了几分金碧辉煌,却也多了几分诗情画意。

不过,齐朝的皇宫虽然不及紫禁城的规模,大体的构造布局和建筑风格却比较类似。

垂拱殿。

这里是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此时诸位高官齐聚一堂,正在商议军情。

此时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正是刚刚继位没有多久的齐英宗。

至于那位齐惠宗,楚歌压根没见到,因为在他进入这个历史切片之前,禅位这件事情就已经定了下来。

当齐惠宗决定要开溜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能够拦得住他。

不过在这一点上,他反倒比自己的儿子要优秀一些。至少他知道打不过可以跑,而齐英宗是知道打不过还要强行自己去送。

“陛下,国朝旧制,殿前侍卫马步三衙禁旅,合十余万人,而此时仅存不足半数。皇城之内,无诸班以宿卫;京城之中,少禁旅以镇守。

“依臣之见,应立即让天下方镇勤王,许各郡驿率师募众,能立功者应多加赏赐,不应以常制为限。”

一名身板硬朗、胡须浓密的重臣正对着皇帝苦口婆心地劝说着。

他的颧骨很高,脸上也长满皱纹,带着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让人不由自主地有些心生畏惧。而即便面对着皇帝,他也并没有收敛自己的锋芒,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卑躬屈膝。

楚歌知道,这就是此时至关重要的人物、主战派的宰执李伯溪了。

齐英宗的脸上露出犹豫的表情:“李相,依你之见,这京师到底能不能守住?若是不能,我齐朝的文武百官都在此,是该早做打算……”

李伯溪一吹胡须:“陛下何出此言?京师乃天下之中,守得住要守,守不住自然也要守!”

齐惠宗默默地叹了口气:“李相所言甚是。但毕竟兵凶战危,是战是和,还是需要做好两手准备……”

楚歌暂时没有发话,只是看着殿上的群臣和皇帝,各自表演。

他用脚也能看出来,齐英宗想跑的表情,也基本上已经写在脸上了。

只是齐英宗再怎么想跑,李伯溪这个主战派的宰执也是绝对不可能同意的。

毕竟齐惠宗已经玩过一次了,为了跑路都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你还要再来一次?

非得把所有皇室成员全都轮一个遍吗?那也太不像话了!

有再一没有再二,李伯溪是要不计一切代价守住京师的,所以此时京师中必须要有一个皇帝,否则不管是发动城中居民守城,还是好找天下方镇进京勤王,都会有些理由不足,难以发挥足够的动员力。

到时候京师才是真的危险了。

楚歌作为穿越进来的人,所知的信息当然比在场的所有大臣、皇帝都要多。

但他觉得,此时贸然发言绝不是什么明智之举。毕竟他又不可能说自己是从几百年后穿越过来的人、提前看过靖平之变的剧本。再怎么陈述利害,再怎么打包票说只要不作妖京师就绝对能守得住,皇帝也不会真的相信。

反而可能会过早暴露自己,让自己陷入一个被动境地。

毕竟谁知道这位御史中丞李浩在朝中有没有政敌?谁知道皇帝会不会因为他的某一句话而突然雷霆震怒?

虽说楚歌已经在史书上看过关于齐惠宗、齐英宗这两父子的记载,但史书上看到的,跟副本中遇到的,终究还是两码事。

很多历史上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蠢人,既然能够继位,多半在基本的智力上是没有问题的,并不会蠢得那么明显,出现“何不食肉糜”这种夸张的问题。

所以,这把这两父子当白痴,楚歌就别指望着能通关了。

他得先小心翼翼地试探、了解,大致搞清楚这两父子神经病一般行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深层动机。摸透了他们的脉,才好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