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限定版外挂

首先,对于那些俘虏的金兵,凡是金人,一律在京师中的闹市斩首,分期分批,让京师百姓看个痛快。若是被金兵裹挟的签军,就想办法改造、训练后编入军中。

也正好趁此机会,对整个齐朝上下的兵制进行一次深入的改革。

都说杀降不详,但樊存又不在乎这一点,而且,这些金人杀降就少了?都是死硬分子,必须杀。

而且,我不是留了一些签军没杀吗?那就不算杀降。

其次,放出消息,齐英宗失散于乱军之中,下落不明。

其实齐军找到了齐英宗的尸体,但是樊存考虑着,如果真的给他收尸,那他毕竟也是齐朝的皇帝,还得大操大办一番。

不太好,他不配。

所以,干脆就说齐英宗失散于乱军之中,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那么也就不能武断地说他已经死了,这国丧的事情就可以不用办了。

什么?你说既然失踪了那得去找?

没问题,朕已经派西军去找了,但是找不到那不能怪朕。

找个十年八年的,到时候估计也没人记得这个事情了。

最后,就是回到皇宫之后,从种平远手中再度接过武德司,开始算旧账。

朝中其实还有许多齐惠宗、齐英宗的势力。

毕竟这么大个朝堂,不可能一下子全都掀翻重来,总得一步一步走。之前金人兵临城下,盛太祖做的那些事情都只是为了让自己能抓牢朝中政务,除掉的都是比较碍事的。

而在这次御驾亲征之后,更多需要干掉的官员,就开始浮出水面了。

这段时间,皇帝御驾亲征,在西军与金人对峙的消息,也在朝廷的高层中流传开了。

而皇帝不在朝中,许多人的心思自然也就活络了起来。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信皇帝真的能在野战中大败金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皇帝实在是压得他们难受,一有机会,就自然想着做些事情。

设想,如果这一战,是金人赢了呢?

皇帝御驾亲征,结果丧师辱国,在野战中西军溃败,死伤惨重。

那么金人必然会顺理成章地追杀,紧接着又会将周围的勤王军全都扫清,最后,就是以此来兴师问罪,继续勒索更多的钱财。

对于那些齐英宗的旧臣,尤其是主和派的旧臣来说,他们能做的事情就多了。

比如,可以扶齐惠宗复位,或者与金人勾结逼迫当今这位官家再走上求和的老路。

总而言之,他们这些官员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与金人议和,靠着金人的撑腰卖国,为自己谋得利益。

所以,齐朝绝对不仅仅只有一个秦会之。

愿意像秦会之这么干的官员多得是,王世雍是如此,张静邦也是如此。只不过秦会之干得太绝、名声太臭,所以在史书上将这些人的“风采”全都盖过去了而已。

所以,盛太祖离开京师,也正好给了这些人一个活动和运作的空间。

虽然西军和金人的胜负还没分出来,但这些官员想要做这些事情,不论是扶齐惠宗、齐英宗或是任何一个其他的皇子复位,又或者是提前准备好与金人勾结,都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

比如,私下里探访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官员商讨;通过自己的渠道打听城外的战事;暗中去策反中间派的官员;尝试着把手伸到某些要害部门等等。

而这些,樊存已经按照盛太祖的意思,提前跟种平远说好,让武德司盯紧。

而现在,差不多到了收网的时候了。

当然,光靠这些没办法给人定罪,毕竟一名朝廷官员到其他官员家中串门而已,就算知道两人是在密谋什么,也不可能用这个理由给他们定罪。

但,对于皇帝来说,想给人定罪总是很容易的,这么多条这么多款,总有一款适合。

……

摇晃的囚车中,披枷带锁的王世雍艰难地扭头,看向同样跟自己一路被押赴闹市问斩的张静邦。

此时,这两个难兄难弟的心情也大致相若。

回顾皇帝陛下御驾亲征之后回到京师这段时间的事情,只能用“风云突变”四个字来形容。

百姓欢欣鼓舞、夹道欢迎。

紧接着,皇帝下令,在闹市问斩金兵。每天都杀百名金兵,一共俘获了数千名金兵,要杀上两个月不绝。

闹市被杀得人头滚滚。

百姓们争相围观,挤得人山人海,每杀一人,都拍手称快。

但让百官没想到的是,这只是个开始,并非结束。

紧接着,御史台开始弹劾朝中官员,包括那些已经罢官、免官的,也不能幸免。

王世雍知道,这其中有不少官员,都是在皇帝陛下御驾亲征期间,暗自去串联其他官员、想要等着皇帝打仗失利,就另立新君或者密谋与金人和谈的。

在此时看来,这些官员的行为十分愚蠢,等于是找死。

但以这些官员的视角来看,此举却是必然。

第一,他们觉得自己搞一些小动作也无关紧要,皇帝打赢了,他们什么都不做,皇帝也不至于深究;而皇帝打输了,大势已去,自然也不能再拿他们怎么样。

只是他们似乎没想到,这位皇帝,并没有那么大度。

这些人被问斩的理由,五花八门,从贪污受贿到科举舞弊,从人浮于事到品行不端……总之,罪名不够就多加几条罪名,总要让实际的惩罚与名义上的罪名相符才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被冤杀的。

但是……过往在齐朝政治斗争中被排挤的那些好官,又有谁不是被冤枉的?

在政治斗争中讨论冤或者不冤……这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幼稚的行为。

至于王世雍,他这个吏部尚书,确实是兢兢业业地将皇帝交代下来的任务给大致完成了。

不论是革除恩荫还是改良官职,当今陛下都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方案,而他也只好招办。

只是即便如此,他也仍旧没能逃过一死,最终还是被下狱问罪。

不过他和张静邦这两个人,相较于其他的官员,已经算是法外开恩。

只斩他们一人,没有像其他那些死硬分子一样,满门抄斩,甚至大加株连。

这……也不好说到底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了。

刑场上,一名官员披头散发,而刽子手已经高高举起屠刀,等待时辰。

在后边排队的王世雍认出来了,那是耿希道。

这位,也是个重量级。

唐钦和张静邦是主和派中的两名位高权重的宰执,而耿希道由于官位稍微低一些,所以时常被人忽略。但其实他干的“好事”,也一点不少。

耿希道就是地地道道的京师人,进士出身,辗转多地担任地方官,逐渐在中央任职。后来,在东宫十年担任太子的老师,于是在齐英宗即位之后立刻就得到了重用,可以说是齐英宗的老班底。

然而,自从这个耿希道被提拔做了尚书左丞、门下侍郎之后,却没干过几件人事。

先是力主割让太原等三镇以求和;而后三番五次的拆台李伯溪,不断排挤他,害得李伯溪被赶出了京师;紧接着面对种平远提出的大军屯驻黄河两岸筹划黄河防线的事情,也被他以“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将被浪费”的理由而拒绝;而第一次金军围城后撤走刚几天,他又蛊惑皇帝下令解散勤王军,直接导致后来金军围城时无人可用的局面……

总之,这货的地位虽然比两名主和派的宰执要略低一些,但发挥的破坏力却尤在其上,可以说是废物中的战斗机。

在真实的历史中,他还阴差阳错之间,幸运地避免了被抓入金营的命运。

就连后来的齐高宗都恨他入骨,但也只是贬官,没有杀掉。

只是在这个历史切片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期间,这个耿希道是跳得最欢的,所以自然也被清算得最狠。全家男丁一个不留,全部问斩。

而此时,耿希道正在行刑台上大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