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

聚集在一起,可以看梁朝的反应及时商量对策,而如果真正决定开打的时候,他们才会各自分散回到自己所掌控的军中,执行不同的作战计划。

而这些头目,基本上都是梁太宗的熟人。

早在两年前的五陇坂,他们就都已经见过了!

当时,还是秦王的梁太宗给这些突厥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先是在五陇坂下斥责颉利可汗背盟,以渡过沟水的强硬姿态迫使颉利可汗退下五陇坂;而后又在深夜冒雨急进,以锐不可当的兵锋迫使颉利可汗退兵。

在那个时候,秦王就已经是这些突厥人中真正的英雄人物。

现在,梁太宗又做出了和两年前一样的行为,单骑面对突厥人的二十万大军。

但这次给突厥人的震撼,却远胜两年前。

因为突厥人都知道,此时的秦王已经不只是秦王,而是成了整个梁朝的皇帝。

一位皇帝竟然轻出?再次单人独骑来到河对岸与大军对峙?

这即便是在以武力为尊的草原中,也相当罕见!

这样的胆气,果然一如既往地让人钦佩。

于是,让李鸿运意识到“剧本对了”的一幕,在他面前上演。

那些突厥各个部落的小头目们,那些两年前在五陇坂上打过交道的熟人,竟然纷纷下马,隔岸向着梁太宗这位“可汗”行礼致敬。

看到这一幕的李鸿运都有些吃惊了。

因为他很清楚,这样的待遇绝对只属于梁太宗一人。

换个其他人,比如梁高祖,又或者太子、齐王之类的人,来到河岸说出他的那番话,恐怕只会引得突厥人哈哈大笑、不以为然。

而扣押执失思力的行为,放在秦王这里就是强硬表态,而放在其他人那里,恐怕就是给突厥人找一个开战理由了。

颉利可汗的脸色明显有些难看。

因为梁太宗的每次登场,都像是在踩着他的脸。

按理说,他与梁太宗至少是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地位还要更高。毕竟硬要说的话,在当年梁高祖起兵时,为了获得突厥人的支持,可是称臣了的。

梁高祖在突厥人这里没少受窝囊气,所以在三年后,颉利可汗被抓回长安成为舞王时,梁高祖才特别高兴,因玄武门之变而彻底决裂的父子关系都重新修复了。

在颉利可汗看来,突厥人压在梁朝头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更何况此时梁朝刚刚发生内乱,梁太宗夺位,突厥人则正在全盛期。

结果,梁太宗又和两年前一样,以远胜于他的胆气,让他的主场优势尽丧。

颉利可汗甚至能感觉出来,手下的一些小头目十分仰慕秦王,而这种仰慕甚至快要超过了对自己的忠诚……

作为一名可汗来说,面子上是有点挂不住了。

而就在这时,远处烟尘扬起。

梁军的铁骑到了!

玄甲军精锐如黑云一般压上,整齐地在秦王身后勒住马缰。

前排的战马齐刷刷地扬起马腿嘶鸣,动作整齐划一。

而后排的骑兵同样快速地停下,与前排骑兵的间隙保持得刚刚好,既不拥挤,又不松散。

这些骑兵在秦王身后,如山岳一般耸峙,一如两年前的那个雨夜。

一直军队的战斗力如何,从行军的情况就能看出来。

行军整齐,说明这支军队的纪律严明、组织度高、士气高涨。而这样的军队,战斗力绝对不会低。

对于梁军的战斗力,突厥人早有领教。

尤其是两年前的那个雨夜,梁军骑兵冒雨急进的样子,给突厥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此时的颉利可汗,又感受到了两年前的那种如山一般的压力。

因为接连的几件事情都超出了他的预料之外,这让他更容易产生受迫性失误。

前去试探的执失思力趾高气昂地去了长安,他本该耀武扬威一番、然后回来汇报对面求和的消息,但此时却直接被梁朝给扣下了;

秦王才刚刚成为皇帝,朝局应该不稳,没道理轻出,但他却还是和两年前一样没有任何犹豫就冲过来了;

再加上梁军的突然到来,仅仅是陈兵对岸,也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姿态:京师并不空虚,梁军早就已经做好了大打一仗的准备。

于是,颉利可汗又懵了。

跟两年前一样,他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

如果在齐朝,那么城下之盟的主动权在北方。

因为敌人的大军都已经兵临城下了,还不该掌握谈判的主动权吗?

但在梁朝,即便是城下之盟,主动权却还在中原王朝手中,这就是区别了。

颉利可汗看着对岸的梁军,再度陷入了沉默。

议和,再度成为了他唯一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