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页

所以对于历城这个战略要地,夏侯惇还是很尽心把守的,虽说曹操已经说过,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青州,但能多抵抗一段时间,就能给曹操留下更充裕的时间来整军备战,毕竟兵卒的战斗力合训练的时间成正比。

这次夏侯惇不打算拒城而守了,历城算不上什么坚城,而且城内的粮草也不多(粮草都被曹操运走了),所以夏侯惇做了两手准备,自己带领一万兵卒和李重野战,另外几千兵卒在吕虔的带领下在历城驻守。

吕虔是兖州任城人,算是曹操的老人了,文武双全,为人极为稳重,是一个可以托付重任之人。

当然,这个重任也是要分为各个级别的,吕虔最适合的就是驻守一个县城什么的了,别指望吕虔会出什么纰漏,但也别指望吕虔能给人什么惊喜。

李重的对策很简单,就是见招拆招,夏侯惇分兵,我也分兵,而且还变本加厉,你夏侯惇不是兵分两路吗,我李重就兵分三路。这就是堂堂正正的以势压人,完全用实力说话,欺负的就是夏侯惇兵少。

李重自己带着三万大军围困历城,太史慈带领一万兵卒四处捣乱,赵云带着一万兵卒对抗夏侯惇。

现在赵云的领兵能力还不出众,或者说是不合格,而夏侯惇的统兵能力在曹营之中也是前五名的,正好能让赵云和夏侯惇学习一下,至于赵云打输了怎么办?李重根本就不用考虑这一点,赵云手下的一万兵卒全是骑兵,在平原上作战,就算打不过夏侯惇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跑就是了,没见过步兵能撵上骑兵的呢。

结果也和李重猜想的差不多,几次交战下来,赵云一点也没吃亏。当然夏侯惇也没吃什么亏,凭借着统兵能力和赵云僵持下来。

不过夏侯惇和赵宇你的交战范围也在慢慢扩大,战火一直蔓延到兖州境内,以至于到了后期,李重甚至一天都见不到夏侯惇的人影。

这里一定要解释一下,李重不是没有能力打下历城,李重打的是围点打援的主意,等待夏侯惇救援历城,然后一举歼灭夏侯惇的残余部队,但很快,李重就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极大地错误,他太贪心了!

曹操是有放弃青州的准备,但那也是万不得已的打算而已,李重的迟疑给了曹操机会,曹操立即将曹仁调到了青州,与夏侯惇合兵一处,共同对付李重,曹仁手中也有两万兵卒上下,与夏侯惇合兵后,兵力达到四万人上下,已经有能力和李重抗衡一下了。

但李重也可以自豪了,这意味着曹操最终的选择还是与李重硬拼,原因就是和孙策相比,曹操更加重视李重。

在曹操的心目中,孙策虽然勇猛,周瑜虽然惊采绝艳,但他们还没有李重的威胁大,曹操心里依然还有南人懦弱的印象。

曹仁北上之后,就相当于打开了徐州的大门,恭迎孙策入主了。

孙策可没有李重那么犹豫不决,立即北上徐州,将自己的兵力集中在彭城附近,虎视中原,这不是巧合,孙策学的就是项羽的策略,当年项羽也是将彭城作为自己的战略重心的,如今孙策只是照葫芦画瓢而已。

短时间内,曹操并不担心孙策会再进攻青州,先不说孙策有没有这个能力,就算孙策真的不顾后勤北上,曹操也要举手欢庆的,那就预示着李重势力和孙策势力接壤了,接壤和接火只有一字之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