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页

“军门,那边是军营,那边是粮草军器仓,那边是大庙戏台,那边是……”

站在城北华盖山巍峨耸峙的华盖楼上,高大的护城墩蜿蜒而去,长达数十里。站在华盖楼上俯瞰全城,整个宁武关尽收眼底。但见身处的华盖山护城墩酷似凤首,城池犹如凤身,城北东西延伸俨然凤翅,南城的迎薰楼正如高翘的凤尾,凤凰城之说,到也恰当。

据刘全利介绍,宁武关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初周长只有两里,到弘治十一年时,关城才被扩展为周七里,从这里看去,整个宁武关南北较狭,东西较长,周边布满了炮台与敌楼,地势算是易守难攻。恢河如一条带子,从宁武关的南边流过,往北边而去,流入大同境内后,又称为桑干河。

看了良久,黄来福道:“好了,今日宁武关诸将回去召集将士准备,明日我要在关城外阅兵!”

他又对杨小驴道:“你去通知杨巡抚及刘兵备,让他们明日也到场,宁武的一干大小文官们,都要来!”

第174章 耀武扬威

宁武关城外有一个大较场,向来是镇城官兵检阅会操的地方。作为一镇之首的大较场,平时全镇官兵经常在这里操演,场地自然非常大,足以容纳数万官兵同时排兵布阵。

此时较场上早己是旌旗如云,站满了密密麻麻的官兵,结个一个又一个的方阵。这些人中,有城内驻防的四营兵,有宁武关的卫所军,还有各地的火路墩守卫军等,还有黄来福带来的二千家丁们,无一不是站在这里。话说人过一万,无边无沿,望眼看去,较场上就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头。

除了这些官军外,较场外还挤满了各地来看热闹的宁武关百姓们,有城内的镇民,还有四边的百姓,将一个较场四周,挤得是水泄不通,各人都是用兴奋好奇的目光看着场的中间。难得啊,这样的机会不是每天都有的。

较场上的演武厅高台上,满是宁武关的大小官员们,有黄来福,马公公,杨巡抚,刘兵备等人,还有外堡来镇城拜见黄来福的各地武将们。除此之外,演武厅高台两边,就是密密麻麻的亲卫旗手等,黄字大旗,高高飘起。

站在高台上,黄来福按剑四望,毫情涌起,马久英公公也是穿了一身的甲胄,得意洋洋地站在他的身旁。只有旁边的杨巡抚,刘兵备等一干宁武关大小文官们神情很是不好,还有旁边一干的外地武将,也是神情不自然,频频地往较场右边看去。

兵备松弛,有如儿戏,在镇城原官兵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镇城内原有四营兵,原总明刘明安的标兵一营,巡抚杨方略的标兵一营,还有散兵各两营,这些人都是拿饷的营兵,每年不知道要消耗朝廷粮饷多少。两营散兵衣甲不整不说,还多老弱在里面,手上拿的兵器也多是锈迹斑斑。

就是两营标兵,虽多青壮,衣甲也颇为整齐,但在这种严肃的场合中,却是纪律松弛,排列阵列稀稀拉拉。原总明刘明安的标兵们为了让现总兵黄来福看上自己,还在参将刘全利的约束下极力挺胸凸肚,拿出一副威武的样子。而巡抚杨方略的标兵一营中,却是人人呼舞搏笑,没有一点军人的样子。

至于他们再旁边的卫所军,就更是糟糕。本来这些军卫军己经成为了专业的屯田兵,几十年都难得操演一次,又粮饷不足,青壮大批的逃亡。因此此时在宁武关指挥使孙之去的身后,原额五千六百名的卫官官兵,现在只有不到二千人,但尽是个个军衣破烂,且多为老弱残兵。

反观黄来福带来的两千家丁们,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标兵精锐!每个人都是出奇的年轻,身材高大结实,身上披着精制的铁甲,手上的兵器也是雪亮,神情中威武强悍,充满了血战后的煞气。特别是他们纪律严整,列队后,各人就伫立不动,有如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