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页

六月初十日,户科给事中田大益上奏:“陛下驱率狼虎,驱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剥肤而吸髓,以致天灾地裂、山崩川竭。祸害自皇上而开,民愤由怨积而来,奈何欲塞民耳目以自解释。今四方百姓,见陛下在上天警示后仍无意改弘更张,知祸必不解,必定群起为变。为此之时,只有尽杀矿监税使以谢天下,国家才能有救!”

接着吏部尚书李戴奏言:“今北直隶各府旱灾严重,民不聊生,草木既尽,即食树皮,尸横满道,村空无烟,坐而待救济者有十八万人。夏麦已柘死,秋种未得播,使百姓坐而待死,更何忍言!而再派宦官四出开矿、征税,小民岂能不困!今村里空,山泽空,郡县空,部银空,国库空,民之穷困如病人血气已尽!”

凤阳巡抚李三才上疏道:“一旦众叛土崩,则小民皆为敌国”。

左都御史温纯上疏:“国内百姓,困于水旱,困于开矿,已毫无乐生之心,请即日罢矿税,逮治税使李凤、杨荣、陈增、高淮等人!”

……

攻击矿税之害的奏章一波接一波,连新任内阁首辅沈一贯也是上疏劝万历皇帝尽罢各地税使。不过如潮的奏疏中,却没有几个人认真地谈谈该如何应对眼前这场大灾,让万历皇帝愤怒不己。

六月底,京师报馆的《五寨堡新闻报》突然发行黄来福的署名文章:“是守心供职,还是挟私沽名?——浅论天灾只是大自然正常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黄来福署名文章的发行,在大明官场上引起渲然大波!

第273章 赈灾、清议

黄来福在这篇署名文章上指出天灾只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例朝例代,甚至是史书上有名的圣君贤臣在位时也经常会有灾害,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灾害发生不可怕,最重要的是灾后及时有效的赈灾,以便减少百姓们的损失。不但如此,平日里的勤政预防也非常重要,如此,就算灾害来临,也不是不可以取得盛年时所取得的成果。

黄来福不客气地举出自己的例子,自己在山西大同两镇许多地方的屯田,由于平时注意水利的建设,所以虽与大明北方各地同样的大旱,但在夏粮秋粮上,却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获,丝毫不输于盛年时的年景。不但如此,由于采取有效的措施,境内并没有如其它地方一样形成流民潮,灾后的瘟疫也没有出现。

不但如此,在京畿附地,虽同样是大灾,但依从五寨堡模式发展经营的三宫皇庄却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每亩田地都有两石谷米的收获,与附近民户几乎颗粒无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大大吃惊。

这些年中,黄来福与皇室合作经营的各样畜场、果园、菜园、超市、玻璃厂等都是大大赚钱,眼下就算大灾中,各地的皇庄田地同样取得了大丰收,自然是让人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黄来福以铁一般的事实驳斥了所谓灾害是上天对皇帝开矿的警示,认为所有借灾害攻击皇帝的官员们都是别有用心,种种目的,都是为自己挟私沽名。黄来福认为,这些官员们如果真的是为国为民,就应该把心思放到赈灾及平日里的政务上,而不是为了私利攻击这攻击那的,如果他们真的勤奋,关注民生,他们境内便不会流民满地了。

黄来福的文章自然让无数的文官们暴跳如雷,这篇文章犀利地撕开了他们的道德真面目,许多人想要驳斥,却发现自己哑口无言。可不是,他们自诩为国之忠臣,一心是为国为民,不过怎么境内都是颗粒无收,流民满地?

同样是受大灾的肆虐,然后山西境内却是同样丰收,百姓们也没有流离颠沛,灾后的瘟疫更没有出现。相反的,由于山西境内容易活命,大规模的流民反而纷纷进入山西求食。这种情况让人吃惊迷惘,为什么黄来福这个武夫反而做得比那些自诩国之重材的文人们好呢?难道真的因为他真心关心国事,而那些文人们只是在挟私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