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页

宋翔[校对版] 木林森444 2380 字 2022-11-12

在这种情况下,完颜陈和尚自然也没有必胜宋军的把握,因此也只能暂时按兵不动,严守城池,只是派出小股精锐人马去袭击宋军的运粮队。按他的想法,现在以进入冬季,粮草物资转运困难,南宋大军不可能久在西夏驻守下去,只要能够坚守三五个月,不断搔扰宋军的补济线,就可以逼使宋军自动退军。

而且他还从西夏军中挑选出三万精壮士卒来加以训练,等待宋军退军时,做为随后追击宋军,夺回失地之用,因为这些事情尽可能让西夏军去做,自己只是遥调指挥,金军能不出面,就尽量少出面。这样宋金两国毕竟没有直接对拉,日后双方也都有再回旋的余地。

但完颜陈和尚可以等,宋军也能等,但唯独是李仁孝却等不起了。

自从宋军攻入西夏国土之后,为了不让宋军从西夏的土地上得到补济,西夏釆用坚壁清野之计,将大量的百姓都迁入城中,把城外的村庄田地都夷为平地。因此在顺州、静州、兴庆府等大城中都迁进了十余万百姓。而在金军到达兴庆府之后,宋军虽然退了兵,但每天又都有大量的百姓拥入顺州、静州、兴庆府等大城中。一问他们,才知道这些都是沙陀、应理、酉寿保泰军司、静安军司等地的百姓,被宋军驱赶出家园,只能投到兴庆府一带的大城市来。

这些可都是西夏的百姓,虽然也有一些官员但心百姓中会不会混杂宋军的奸细,主张拒绝放百姓进城。但现在整个西夏已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口口声声都是以仁治国,那能不管呢?于是绝大多会西夏的官员们一面大骂宋军残暴不仁,一面上书皇帝,要求甴朝廷出面,安抚这些百姓。

对这样的要求,李仁孝自然不能拒绝,因此一边下旨各地,必须放百姓进城,一边又派出官员到顺州、静州等地,责任百姓进城之后的安置工作。

但这几座城除了兴庆府之外,本身就不算大,一下子涌入了近一二十万难民,城中的空余住所跟本难以完全安置,虽然官府在城中也搭了一些窝棚以供居住,但也远远不够,大多数人只能露宿街头。而且这时以是十一月底,隆冬以至,滴水成水,随时都会有大雪降临,既使是住在窝棚里,依然也不保暧。而且难民几乎都没有粮食,只能完全依靠官府开粥棚度日。

因此十几天之后,各城之中屯积的粮食也被难民消耗了不少。虽然还不至于断粮,但现在必须做好与南宋长期对持的准备,不能这样无止尽的消耗粮食啊。后来只能降低开粥的次数,一天三次改为一天二次,而且粥也越来越稀,几乎成了米汤。吃不饱穿不暖的难民没有办法,有人就开始小偷小摸,小抢小劫维持生计,城中的治安也开始恶化。这时西夏君臣才发现,宋军驱逐百姓,并不是一味残暴,到是有意为之,这一招到是厉害的狠。

而且让李仁孝头疼的还不止是难民问题,还有完颜陈和尚带来的三万金军,也成为一个大包袱。

其实三万士军到是不多,而且完颜陈和尚的军纪很严,到也没有持勇犯禁,欺压百姓的显像。但坏就坏在一开始西夏君臣对金军如同望穿秋水一般,因此金军一到,对士军的招待标准定得太高了,顿顿都有肉食不说,每三天还有一斤酒,而且住的都是好房子,八人一间,还专门有人负责打扫。

原以为金军在城中歇几天之后,就会出城迎战宋军,高就高一点,反正也没几天。那知金军在城中一住,就不动窝了,而每天招侍的标准却不能降低,时间长了,不禁西夏朝廷有些受不了,连西夏军也颇有微辞,毕竟金军到了兴庆府之后,一战都没打,享受的待遇却比自己高了一大截,任谁也不会服气。

李仁孝虽然心里担心,只怕是还等不到宋军守不住,西夏就先撑不下去了,但现在又必须依赖金军对付宋军,因此也不敢对金军有任何微辞。

就在这时,焦景颜终于从中都赶回来,告诉朝廷,金国已经答应从中周旋,并且派人给南宋朝廷施加压力,迫使南宋答应与西夏议和退军。西夏君臣听了,这才安心了不少。李仁孝立刻又招集大臣,商议准备与宋朝议和的事情。

西夏群臣又议论纷纷,有人主张应该再与宋朝议和,也有人认为宋朝的条件太苛刻了,再次议和也只是自取其辱,因此坚决反对。李仁孝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正在僵持不下的时候,忽然有人来报,相国任得敬入朝参驾。

“禀杨帅,这是最后一批,现在城中的居民,除了老迈和幼儿之外,已经全都驱逐出城了。”

其实这吋杨炎、赵月如等人都在城头上看着,杨炎对报事的士兵点了点头,道:“我知道了,你先下去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