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页

刚刚升起这样的想法,却听到琴音从那遮蔽着弹琴之人的幕布后传了出来,声音显得古朴厚重,仿佛可以治愈人心,那些一开始就沉浸在那种舒缓的氛围中的人几乎在瞬间就进入了由琴音构造的幻境之中,没有一丝违和的感觉。

而原本就瞧不上那种中品琴师弹出来的曲子的几个老人则讶异的对视一眼,露出震惊之色,什么时候醉月清风楼有这样的琴师了?

但他们也没有多想,而是沉下心来仔细倾听,真正的神品琴曲若是错过的话,那可真的会让人后悔呢……

弹琴之人正是荀粲,他独自一人端坐在古琴前,长发随意披散,神情慵懒,但每一个的动作都显得特别认真,每一次抚琴,他都会力求完美,只有在一次次完美的奏鸣中,他的技艺才能不断的提高,他将每次抚琴当作是一场洗尽心中尘埃的旅行。因为这琴终究是弹给自己听的,而不是取悦别人,若是用琴音来取悦别人的话,荀粲或许就会很敷衍。

一首荀粲自己谱写的《渔樵问答》,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隐者风度,在舒缓悠扬的琴音中,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其问答如下:

渔问樵曰:“子何求?”

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陷入了那青山绿水的幻境之中,感受着卸去名利之后浑身轻松的感觉,他们都发自内心的产生一种满足与喜悦,只觉得人生都变得乐观起来,人的一生本就是短暂的,无论富贵还是贫穷,都逃脱不了一死的命运,既然如此,何不即时行乐,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一切?

一曲完毕之后,在琴音的余韵中,荀粲飘然而去,而众人却还沉浸在那样完美的意境之中,一个侍女恰巧走了进来,见诸人脸上全是迷醉满足的神色,仿佛都变得痴痴的,她惊讶道:“怎么回事?”声音虽然不大,但还是破坏了琴音的余韵,众人看着周围墨色的环境,只觉得心头一阵怅然若失,甚至有几个极其爱琴之人,用怨怼的目光看向了那碰巧破坏了琴境的侍女。

不过这些人也没有追究侍女的责任,毕竟他们早就过了冲动了年纪了,但此时听到此曲,却忍不住小声议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