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页

郑屠[校对版] 奉旨把妹 2443 字 2022-11-12

这股不正之风也迅速刮到了全国各地,各地的贪官污吏与奸小之徒利用文字狱大发横财,凡是被他们盯上的人,他们就会带着所谓的“举报”去搜家,然后用搜出来的“罪证”敲诈勒索事主,轻则被他们讹去大量钱财,重则就会让事主家破人亡。

就这样,大宋不但错过了最后一段重振的机会,反而迎来了整个大宋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间,朝廷官府欺上瞒下,政治昏暗,百姓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渐渐的,在靠近大华国,知道大华国情况的许多边境地方的百姓开始偷偷往大华国偷渡以求生路,刚开始只是一家人或几个人单独偷渡,然后就开始几家人,十几个人合伙偷渡,发展到后来,便开始整个村庄,几百人的集体偷渡,大宋遵照郑飞的旨意,对此是毫不阻拦,只要能踏上大华国土的就会立刻得到保护与基本生活的保障,再迁往内地,直到他们能在大华国立足。

后来还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许多成功逃亡到大华国的宋人自发的组织起来在边境开辟了一条专门的偷渡之路,帮助他们的亲人、乡邻和许多不相干的人也偷渡到大华国来,这些通道在日后的史学中被称为“光明之路”。

大华国得知后不但没有阻止他们,还分发给他们兵器让他们自保,暗中也多有帮助。

就这样,很快,靠近大华国边境的许多州县出现了十村九空,人去城空的景象,大量的城池唱起了空城计。

而在远离大华国的内部地区,不具备逃亡大华国条件,又不堪忍受宋国压迫的民众开始了反抗,各地起义不断,朝廷慌忙派兵镇压,只是各地的官军要么是缺额严重,军备荒废,根本打不过起义军,要么就是本身也早已不堪压迫,来到起义军阵前便集体投降也加入了起义军,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强大,大的能占据数州十几县,小的也有个把县,此时眼看当初梁山泊之祸要再度重演,朝廷只得将唯一还会打仗的西北军调去平叛,可怜西北军,一会在西北抗击夏军,一会要跨越大半个国家去防御大华国,一会又有全国的奔跑平叛起义军,被拆的是四分五裂,疲于奔命,再加上粮饷、军资的严重缺失,战斗力是直线下降,他们的到达虽然说镇压了许多地方的起义军,但他们本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曾经那支纵横西北,所向无敌的西北军已然出现了奔溃的迹象。

这一轮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终于让赵桓觉察出不对了,全国现在不是一片太平盛世,百姓富足,安居乐业吗?怎么还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

赵桓不动声色,暗中派人去全国调查,而调查出来的结果竟是那样的触目惊心!他现在才终于看清楚一切祸乱的根源是什么!

赵桓勃然大怒,下旨将耿南仲父子查办,再派人去抄家,结果仅仅查抄出来的金银钱财就高达五千万贯,大宋国库里的钱与之相比都只能算穷的寒酸,而此时其才掌权不过两年,其敛财足可见到达了何种疯狂的程度。

赵桓亲自审讯耿南仲,怒斥他朕如此信任你,把能给你的都给你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耿南仲却黯然叹道,在所有人都不把陛下您放在眼里,所有人都敢欺负您,凡是跟您亲近的人就会被赵楷一党打击的时候,是老臣我不顾一切的坚定追随了您,保护您,又是老臣帮您争取来了和谈,避免了灭国之灾,老臣付出了这么多,难道这不是我应得的吗?

赵桓哑然,只得拂袖而去,几日后,赵桓下旨,流放耿南仲父子,家产全部充公,其主要党羽唐恪、吴敏等人皆降职处罚。

随后,赵桓宣布再度启用欧阳珣、孙傅等人,重新力图重振旗鼓,但面对耿南仲留下来的一滩烂局,欧阳珣等人纵有心,也无力,而且最关键的是宝贵的时间已经浪费了太多,留给他们的时间也已经越来越少。

郑飞始终注视着宋国的情况,耿南仲之流的上台本在意料之中,但他们能造成如此大的祸害却完全出乎了郑飞的意料,对此,郑飞总结认为,赵桓总体上说并不算是个多么坏的皇帝,但他却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总会看错人,且看他在靖康之变中所最终信任的那群人,各个在战时就是投降派,只求出卖国家与民族利益换取苟安,这样的人在和平时期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所以,赵桓的悲剧无论是在靖康之变中,还是在现在,其实都是必然的,而出现此时的景象,自然也在必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