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页

北洋[校对版] 戒念 3277 字 2022-11-12

“可惜沈静不知道我只是个背书虫,引用原文不过是看谁背得熟练,但是要解释清楚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谭延闿弄明白到底怎么一回事之后,心中暗自想到。

好在谭延闿本身文言文功底非常扎实,又通读过《百战奇略》这才把杨超糊弄过关。看得出杨超绝对是个心中有计较的人物,不然也不会过什么样的山唱什么样的歌,既然从军扛枪,杨超便抛开四书五经读兵书,这个想法是绝对没有错的,而且也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极为有上进心的人。可惜类似《百战奇略》等这类古代兵书非常难以读通,就他这样的水平也差的很远,重要的是时代变得太多了,这些兵书都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经典之作,当然在以火枪火炮为主要作战武器的热兵器战争时代,这些兵书依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但是谭延闿需要他们掌握更新的作战思想,至于读兵书这条路没有错,不过也不要太过钻营这方面了。

“子瞻,你读《百战奇略》或是其他兵书,这对于你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不过古代打仗充其量是以刀剑为主的冷兵器,而现在你们手中所使用的九三式步枪,光是它的射程就可以达到八百米之远,已经远超古代的大部分远程兵器的射程;车队中那挺德国产的马克沁机枪威力更是惊人,若是在险关隘口架上这么两三挺,有着充足的弹药支持,那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你所未曾见过的西洋火炮,甚至是行驶在大海中的大型战舰上的大型舰炮,它们的威力都是难以想象的……有了这些武器的诞生,现代战争和古代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谭延闿说道。

“三公子的意思是这些祖宗留下的兵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战争了么?”杨超问道。

“不是!从古至今,战争的本质从来都没有多大变化,无非是交战双方为了取得某种利益,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就是近几十年所发生的中外战争和洪杨之乱莫过于此……古代兵书在战略上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但是在战术上,由于现代武器的出现已经变得太多了……我见你这么用心读兵书,恐怕将来也有一定的想法,我建议你多读读外国人所写的兵书,或许会有一定的启发。”谭延闿回答道。

“洋人所写的兵书?超也曾向沈先生提过,可惜洋人的兵书所翻译到中国的甚少,沈先生他们好像现在正在物色合适的洋文兵书,这可能要等上一段时间了!”杨超说道。

“子瞻,说句实话吧,我之所以建立这支侍卫队不光光是负责总督府和保护我个人的安危,眼下正逢乱世,以后的局势谁也说不清楚。侍卫队虽然小,但是你们所受到的训练都是国内最顶尖的,我让你们在从军后还要读书,还要学习洋文,这不是无的放矢的,如果你们的水平够高,我将来可以资助你们当中的顶尖者去海外学习军事,等到以后再报效百姓,报效国家。我听闻你的德文水平不错,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你继续去努力,只有这样,我将来从你们当中选派人选的时候你们才能够合格的到国外去学习军事,这语言一关还是需要过的!”谭延闿笑着说道。

第十七章 排场

六十人的营地能够有多大?谭延闿和杨超之间的对话内容早就落到了周围一些士兵的耳朵中,当谭延闿说道将来可能会报送他们当中一些优秀人才出国学习军事的时候,所有人都聚集了过来,七嘴八舌的参与进来。

谭延闿站起来拍拍手示意他们都安静下来,说道:“只要你们肯努力上进,如果达到了我的要求,送你们出国留洋学习军事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不过现在你们的水平差得还太远,连人家的语言都没有学好,将来就算我肯送你们出去,但是到了人家的地盘上,你们连人家说些什么都不懂还怎么来学习军事?我谭延闿在这里说话算数,只要你们的德语水平能够过的了关,军事素质也非常好的话,我绝对把你们送出去,至于学习的费用不用你们担心,我这里有的是银子,就怕你们不合格让我花不出去!”

谭延闿所说的话把士兵们都给逗乐了,不过这也是摆在他们面前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总督府侍卫队待遇非常高,这些士兵都非常满足,但是谁都想有个更好的未来,谭延闿的话无疑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前途更加光明的未来,不过想要拥有这个未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德语这一关对他们而言是非常要命的。

士兵们的话题很快便转移到如何学习德语上来了,他们都知道谭延闿的德语说的特溜,和弗里德里希的对话旁边谁也听不明白,就是教他们德语的几个先生也说三公子的德语水平在他们之上,若是不下几年苦功是绝对达不到他那个水平的,可是听闻三公子学德语的时间也不过就几个月而已,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已经不是“神童”两个字所能够形容的了。

“现在教这些士兵德语的不过是幕友堂中三个精通德语的幕僚顺手在做,这样看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给他们营造更好的条件,也许他们以后中的一些人并不会如我安排的那样走既定的道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将会走上职业军人的道路。将来他们将会因为同样的经历成为一个系统,一个团体,就像留日士官系一样,将会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至于这个影响朝向那个方向,至少他谭延闿可以加以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它将会代表自己的意志。”

“是不是给他们灌输一定的革命思想呢?!”谭延闿心中暗自想到,不过这种想法也只是在他脑海中一现罢了——谭钟麟对谭延闿的走向非常关注,若是他有革命的倾向,那毫无疑问他将会面临谭钟麟的压力,搞不好把自己囚禁起来都有这个可能。再说现在也不是闹革命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要慢慢发展,他只是慢慢的等待,而自己并不想要去非常卖力的去推动它的到来。

谭延闿的车队终于来到了江西南昌,在这里他将会拜会他未来的老丈人——江西布政使方汝翼,老丈人曾经做了八年的登来青兵备道道台兼东海关监督,因为政绩出色而任甘肃按察使,直到两年前才升任江西布政使。不过谭钟麟在介绍老丈人为官经历的时候,也提及了一个谭延闿在前世略有耳闻的重要人物——盛宣怀,他是老丈人在登来青兵备道道台之后的继任者,之所以提及盛宣怀也是因为前段时间朝廷发公函上,有一则调令——李正荣接任盛宣怀为登来青兵备道道台,盛宣怀调任天津海关道兼津海关监督。

谭延闿非常重视清廷的各种公函,在公函上他曾经看到过许多有印象的历史人物的名字,他对晚清的历史也就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知识,再加上后世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看到的一些名人趣事。他对盛宣怀的理解是——巨有钱,如果这个时代有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话,那他在中国富豪榜上绝对能够名列前十名,因为据说他的家产比李鸿章的一千万两白银的遗产还要多出一倍,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当然现在的盛宣怀还没有这么多钱,那是他去世的时候所留下来的,但想想这小子现在多少也算是个富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