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页

北洋[校对版] 戒念 3497 字 2022-11-12

要说得罪人,谭钟麟在这大半生的官宦生涯中,数次顶撞过如日中天的慈禧太后,那个时候的慈禧太后可和现在不一样——名正言顺的垂帘听政比现在幕后操纵政局更加有力量,这数十年来诸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无不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却从来不敢明面上顶撞慈禧,更不要说像谭钟麟这样得罪完了还能够成为慈禧太后的心腹大臣,这其中的奥妙连谭延闿都非常佩服,典型的一个“权主术”。

原本谭钟麟对政治已经心灰意冷,不过是想混个平安到老荣归故里罢了,随着谭延闿的才能逐步显现,他也就跟着考虑为儿子和家族的将来进行长远的谋划,尤其是在谭延闿通过举人这一关之后,更是要费尽心机来为将来谋划了。也是出于这种动机,闽浙总督任上他做了一些实事,而在接手两广总督后,这个有名的“不管总督”开始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起来。

“组安的信你们都看过了吧?两位有何想法?”谭钟麟坐在太师椅上淡淡地说道。

这一次谭钟麟并没有使用跟随自己的心腹幕僚,而是用沈静和陈飞这两个新进幕友堂的新人,这两个人还有在欧洲那个寇青都是谭延闿非常看重的人才,看得出来他们也将会成为儿子重要的心腹。自己终究不可能扶儿子走一辈子,除了让谭延闿多经历一些大事变得成熟起来之外,还需要对他看重的幕僚进行锻炼。

“想谭督当年也惩治了不少贪官污吏地方恶霸,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组安也在信中提到了一个先后次序,在下以为这个次序才是最重要的!”陈飞回答道,他虽是个落第秀才,但是与其他穷酸不同的是他更加务实,对官场这一套路还是非常熟悉的,也在这上面下过功夫。

“宇盛说得有理,广东虽然比不得上海,但也是华洋杂处,各方势力太多。以在下之见不如从小处着手,清理陈年积案,由此自会牵出一些大鱼,这些都是切实的证据,一方面全谭督之声誉,另外也可震慑那些不法之徒……”

谭钟麟听后点点头,对于沈静和陈飞两人他还是非常满意的,他并没有把这次廉政行动的本意告诉两人,这筹集五十万两银子的事情如果说出去那就捅破了天。从谭延闿的信件上,谭钟麟已经感觉到当前的局势非常微妙,他不懂战争,但是却懂政治,谭延闿那手逼宫在他眼中看来和杀人没有什么区别,也正是因此他从中看到了机会——能够让慈禧记住一个人的机会并不多,也许只有这一次便可以奠定谭氏家族在慈禧心目中的地位,那便是筹集五十万两银子送给慈禧太后过寿所有!

谭延闿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尽管他心中对这样的做法感到非常的不满,但是不能不说在政治斗争上老头子的做法是正确的——一旦踏入了这个是非场,他只能够做对他有利的事情,这也使得他明白了历史上一些名人为什么明明知道是自己错了,还要一错到底,完全是身不由己啊!他所能够做到的便是将这件事引到贪官的头上,只要得了慈禧的欢心,这些贪官根本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不过这么一来他可就要重走李鸿章和翁同龢结怨的老路了。

“庆亲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劻为人贪鄙,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见他一面居然至少花上数千两银子才可以。现在中日两国战云密布,奕劻是局中重要人物,弄倒这么一个人将会对……其包衣周荣曜署理广东海关,想必仗着主子的名头更加肆无忌惮……道台王存善广东为官八年有余,贪墨无数,广置地产,百姓称其为‘王半城’,虽为父亲旧时幕友,然声名之恶劣罄竹难书,总有一天祸及父亲……”

谭钟麟捏着信纸毫无表情地说道:“文渊、宇盛,你两人办事素来沉稳,组安非常器重你们,老夫也是看在眼中的。别的大话老夫就不和你们说了,老夫执掌两广眼下最重要做的便是这吏治,相信你们也应该知道子展和老夫的关系,但他贪赃枉法也是老夫不能够容忍的!你二人即日起开始暗中探查王存善、周荣曜的证据,说不得老夫亦要用他们的项上人头来明证朝纲!”

虽然王存善跟随谭钟麟的日子很长,以至于谭钟麟推荐他为广东候补道台,这其中关系亲密程度自不用说,不过为了儿子的将来,谭钟麟已经下定决心在短时间内弄到一笔巨款讨好慈禧太后。谭氏父子对李鸿章都并不看好,但是谭延闿实在不忍心坐看甲午战争重蹈历史覆辙,投入李鸿章的幕府在政治站队上是冒了很大的风险。谭钟麟并不知道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怎样的,但是这种潜在的风险是他所不能够容忍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慈禧那里留一条后路,有了这等靠山到时候谁也别想妄动。

谭钟麟不想将打击面放得太大,这五十万两白银甚至是更大的数目要想从贪官身上刮下来,那最合适的便是周荣曜了,广东海关的油水有多肥,只要是个人动动脑子便可以猜出三分。奕劻是周荣曜的靠山,拔出萝卜带出泥,奕劻绝对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五十万两银子开路,是园子重要还是奕劻重要,谭钟麟相信慈禧会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更何况这种选择将会大大增强她本人的政治声望!

谭钟麟在广东秘密搜罗铁证的时候,在北方大清帝国的首都京师也酝酿着一股暗流——卫汝贵在朝鲜战场上的无耻表现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将其革职查办这么简单,翁同龢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决心在这个时候向李鸿章发难——卫汝贵兵败伪造假军功,可见淮军内部已经荒唐到了怎样一个地步,战场上形成溃败不仅是怕死那么简单,恐怕多半卫汝贵的手脚也不干净。

翁同龢就是利用这个猜想决心将卫汝贵事件一挖到底,借此来打击李鸿章,在舆论上再次压倒李鸿章。在翁同龢的授意下,安维峻上书弹劾卫汝贵贪污军饷,致使属下兵士在战场上不肯以死抵抗……这是一个非常“文明”的说法,这道弹章的背后隐隐指出正是因为卫汝贵贪污军饷,兵士无心作战,这朝鲜战场溃退的一幕其实是哗变!

也许是活该卫汝贵倒霉,安维峻的弹章送上去没有两天,有人暗中举报卫汝贵贪污军饷数十万,在清江浦开典当铺四处。一时间言官以此为根据不断的上奏弹劾,光绪皇帝龙颜震怒下旨两江总督刘坤一彻查此事,要给天下一个交代。

刘坤一不像翁同龢一般,与李鸿章说不上是生死仇家,不过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使得刘坤一这个南洋大臣徒有虚名,并且在他的管制之下,有很多洋务产业,尤其是军工产业还死死的挂在北洋管辖之下,两人官级一样,但这样做是侵了自己的权。出于这种考虑,刘坤一在接到圣旨之后立刻展开行动,没有费多大力气便有了初步的成果——清江浦典当铺一共有五处,但都不是卫汝贵所开,不过卫汝贵倒是在江苏和安徽两省开了七家典当铺,仅在安徽三个典当铺清查的时候,就查得银钱二十八万两之多,粮食两千余石,江苏因为路程缘故还没有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