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页

北洋[校对版] 戒念 3171 字 2022-11-12

“论内斗慈禧老太太真不愧为近代晚清政坛第一人,不过要是论‘外斗’,那老太太就要吃瘪了……”谭延闿不由得好笑的想到。

论名声翁同龢绝对要慈禧太后好得多,可是他终究放不开家族的私仇,利用自己的身份来打压李鸿章,最终酿成了甲午惨祸。在谭延闿的眼中,无论是翁同龢还是慈禧太后,他都没有任何好感,他们不过是自己陆上的政敌和工具而已。

既然从大公主和李莲英的嘴中都得到了同一结论,那翁同龢被牺牲掉的时间已经真地进入倒计时,最近一段时间肯定会有老翁倒霉的时候,缺的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这个两朝帝师谨慎一生不可能不会犯一点错,如果光绪皇帝还有点人情味怜惜自己的老师,那不声不响的让老翁自己识相隐退或可保个荣归故里的结局,不过这种可能性在谭延闿的眼中不大可能会发生!

初冬的北京寒气逼人,不过即便如此,受到《定国是诏》的颁布刺激,整个京师都笼罩在一片鞭炮声中。高墙深园挡不住整个城市所燃放的鞭炮声,早起已经穿戴好的谭延闿自然也听到了这热烈的鞭炮声,不可否认维新党人和光绪皇帝等一派在政治上的“拙劣”与“幼稚”,但是这鞭炮声也象征着民心——中国被欺负的太久了,而甲午战火带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伤痛,同样他们在日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明天。

几年来虽说没有太大的政治事件出现,不过很多有识之士从胶州湾事件中看到了这勉强维持下中国的危机,值得庆幸的是谭延闿和他的北洋让在中国人眼中不可战胜的德国人饮恨胶州湾,从而制止了其他伺机而动的列强国家对中国的进一步瓜分行动。不过中国并不是总是在神明的保佑之下的,只有学习日本在中国变法维新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这京师的鞭炮声便是代表了人心所向。

《定国是诏》是施行新政的发轫,以至于能够让京师沉浸在鞭炮的庆贺中,这不能不说中国对于强大的渴望。当然谭延闿心中也可以想到,这燃放鞭炮肯定有康有为等人的策动,不过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响应,也证明了他们的声望之高足以引领天下读书人的能力。

“难怪袁世凯出卖维新派,仅此一项就让他博得天下骂名,如果他不称帝继续走强人政治路线缓缓共和的话,说不定百年之后盖棺定论不会弄得那么臭名远扬……”谭延闿打开窗户,冷风瞬时涌进书房,而时断时续的鞭炮声也引得他浮想联翩……

“你们可曾听见了?!”光绪皇帝有些兴奋的搓着手问道:“翁同龢?!”

“是,臣听到了!九城鼓舞,可知变法是顺应民心……”翁同龢并不像光绪皇帝那么兴奋,但欣慰的神色还是掩饰不住的。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我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光绪皇帝笑着说道。

这不是光绪皇帝的“原创”,博闻强记的谭延闿一听便辨认出这是皇帝复述康有为《上清帝书》中的句子。不能否认,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所产生的效果之后,天下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对康有为的“豪言壮语”所鼓舞,几乎所有的年轻士人对此都深信不疑,不过这只是“绝大多数”、“几乎”而已,至少谭延闿肯定除了自己之外,翁同龢是绝对不信的,不然他不会在《定国是诏》中大谈教育,而少谈官制改革等敏感方面的内容。

对于中国能否走向富强,谭延闿对此是深信不疑的,随着他手中的实力越来越爆棚,在晚清这潭官场浑水中简直是如鱼得水的时候,他越来越坚信如果按照自己心中的既定路线走下去,不敢说“三年强国”,但“三十年让中国成为一流国家”还是很有可能的。至于康有为的“三年强国”之论断,谭延闿不知道康有为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但是从这句话上,如果他康有为是个单纯的学者也就罢了,不过要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还说这样的话,那谭延闿也只有将其归为“政客”一列,因为只有政客才是投机主义者,用这样的煽动性语言来开出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

“朕一定要见康有为,一定要见!你们——谁拦,谁就给朕退下去!”光绪皇帝用非常坚决的口气说道。

没有人说话,刚毅只是在嘴角露出了一丝不屑的冷笑,翁同龢的眉头更加紧皱了一下,而剩下来的大多数人,差不多都像谭延闿一般没有任何表情,就像一根木桩一样立在大厅中。

翁同龢知道所有的人都在看他,谁都知道他和康有为与光绪皇帝之间的关系,也知道康有为的《上清帝书》都是通过他的路子流到光绪皇帝手中的,甚至《日本变政考》是光绪皇帝让翁同龢亲自抄录的。翁同龢知道在这个时候,别人可以沉默,而自己是绝对无法沉默的,他略微沉吟道:“康有为现在是六品工部主事,召见他,与规制不符,皇上……”

“这个容易!让他在总理衙门上行走,赏五品衔!另外,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等人,充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光绪皇帝依旧非常兴奋地说道,他一点也没有意识到翁同龢的犹疑,或者说他是故意的忽略了这个与自己有着最亲密关系的老人对此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