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页

北洋[校对版] 戒念 4340 字 2022-11-12

自强军“出身”不正,在甲午年大战的时候,北洋军才是朝廷名正言顺要训练的新军,后来各省督抚也都练起新军来,可惜真正能够形成气候的首推自强军——两湖财政支持加上张之洞的屠财之名,在自强军创立之初还是比较从容的,后来半饥半饱的时候又有谭延闿出手相助;排名往后一点的是四川总督方汝翼的一个混成协,以四川之富庶加上成都机器局跟着谭延闿的脚步混,在北洋造船体系中也有一些零散的活可以接,所以四川新军的生存状况远比自强军要强得多。至于其他省要么干了半截,要么才刚开始办——李鸿章在就任两广总督之后,北洋海军挖角邓世昌失败之后,从北洋陆军倒是挖来二十人的教官团队帮助他来训练大约两千人的新军。

在谭延闿的眼中,张之洞向自己倒了些苦水绝对不是想让自己再带着他到美国淘金,而是想要将自强军的“农村户口”弄成“城市户口”,让朝廷来承担今后自强军至少八成的军费,剩下的两成由两湖来承担——这样一来也算是给自强军找到了一个可靠的财源,张之洞不敢奢望自强军能够在王文韶的手里发扬光大,但有了这一张“长期饭票”,以后自强军至少也不会被因为军饷不足而缩编,更不会因为扣饷而闹出兵变的戏码来。

谭钟麟管户部这不仅是谭延闿和他的北洋军的福音,同时也是他张之洞的福音——翁同龢和张之洞算是政敌,谭延闿明白张之洞的意思之后也想到了张之洞已经被自强军的军费包袱折磨的够呛,以前应该有过类似的想法,只是户部是翁同龢的地盘,张之洞再怎么着急上火,想要将自强军的“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在翁同龢的户部面前也是白忙活一场。

谭延闿给张之洞的回复也非常干脆——慈禧老太太虽然挪用了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但是户部还是有银子的,尤其是战后颐和园臭名昭著,这些年户部明帐上很少有超过二十万两以上的修园费用。户部这几年除了还贷之外,余粮还不少,多得不敢说,每年拨出一百万两作为自强军的军费还是没有问题的。而北洋军已经不打算大规模扩编,只是维持原有的水平继续加强训练,所以在未来两三年内北洋陆军最多扩充一镇,朝廷的陆军军费压力并不高,而自强军不敢说是扩编,至少维持现在这个样子不会很困难。

事实上谭延闿确实不想在数量上扩充北洋陆军实力了,走这样的路线风险太大。这几年北洋实力扩充的厉害,御史和一些居心叵测的满清贵族不时的蹦嗒出来给谭延闿找麻烦,若不是上下打点的利索,最主要的还是将慈禧太后哄的这么高兴,谭延闿早就完蛋了。即便如此他感到若是在走盲目扩充路线,光是来自于朝廷的猜忌压力他也受不了。

当然谭延闿重兵在手,他也不怕真的有一天动手亲自解决这个王朝,不过他却不想因为图心中一时痛快,引来更大的麻烦——外国势力的干涉,尤其是日本或是俄国的武力干涉。在国际上,像德国等陆军强国在陆军军事训练成军的时间一般都为三年,而北洋陆军从新兵到成军基本上为一年,这自然和中外国情不一样,能够和中国在远东打大规模陆战的,也只有日本,至于俄国等它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好了才会在陆地上对中国构成巨大威胁。

中国周边没有像德国那样陆军强大的没谱的列强国家,所以加强训练质量一年成军也没有什么,至少对付日本陆军是没有问题的。不过现在朝廷明显是对自己的扩军行为已经感到越来越不耐烦,连“李鸿章北洋余孽”的口号都喊出来了,这就非常的不正常。而谭延闿也希望在财政并不宽裕的前提下,加紧训练走精兵之路,一旦有事可以迅速扩军,这除了可以避嫌之外,也可以减轻来自朝廷的舆论压力,召开陆军会议的缘由也正是在此,所谓一人智短众人智长,集合这些高级军官们帮他都想一想办法,也许可以走出另外一条路来。

召开陆军高级军官会议一方面自然是可以集合众人才智为北洋陆军走向强大提供更多的方法,另外也是加强谭延闿和留德士官系之间的关系——自从甲午年大战之前谭延闿将这些高级军事人才送到德国留学开始,数年来他一般都是和留德士官系中的人单独见面商议事情,想到当年还是总督府侍卫队的时候,那几乎是天天都和他们在一起。关系是靠经营的,谭延闿已经明显的感觉到留德士官系内部的思想变化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大,还要快。这个时候为了避免他们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大家找个借口坐下来聚一聚加深一下关系,相互了解,可以解决不少问题。

张之洞自强军的“户口问题”在得到了谭延闿的承诺之后,作为交换,张之洞也承诺对谭延闿的北洋陆军改革提供支持。不过谭延闿除了简要的介绍了几条还并不成熟的改革方案之后,并不懂军事的张之洞已经被他糊弄的成为一只只会点头的锦鸡——所谓的北洋陆军改革方案还是没有影子的事情,这完全要看北洋陆军会议开的怎么样才能定下来。不过有一条关于海军和陆军方面的问题倒是提前定下来了——海军和陆军所使用的火炮将会做出改革,根据目前北洋海陆两军包括各种口径的海防炮在内,将会在今后的两三年内实现炮弹规格化,以便减轻后勤的压力。

当年甲午大战的时候,在谭延闿的鼓动下,李鸿章一不做二不休用借款购买了“海”字号战舰,其中原舰卜拉德上面的四门二百三十八毫米主炮着实让负责生产炮弹的天津机器局伤透了脑筋。在一年内,这四门“口径怪异”的主炮所使用的炮弹都是进口的,好在这艘战舰并没有参加过实战,只是参与演习,弹药消耗量并不大。后来更名为“海天”的卜拉德成为海字号战舰中第一艘进船坞中大修的战舰——最重要的工程便是将其四门二百三十八毫米主炮更换成为八寸主炮,替换下来的四门主炮成为旅顺海军基地的岸防炮,其弹药生产最终也没有实现国产化。

主炮口径标准化无疑有助于提高平时训练和战时弹药补给的效率,以及炮管、弹药的采购与补充。在这点上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都可以获得很大的好处,甚至还可以具体到目前陆军所使用的步枪口径上,当然在北洋内部海陆两军的步枪口径都是统一的七点九毫米弹。而其他地方军队所使用的步枪口径花样可就多了,就像当年谭延闿从胡橘棻手中接过新建陆军的时候一样,从十六毫米到七毫米差不多将近十个规格。面对这样的情况,谭延闿可以想象在朝鲜的北洋陆军当年败给日本人的时候也多少有这方面的原因——仅仅步枪子弹就有十来个规格,这足以让最优秀的后勤官崩溃。

现在上海机器局对于生产大口径火炮的技术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那四门从海天舰上拆下来的“非主流”主炮已经被当作废铁回炉,代替它们的是最新生产的十寸火炮成为新的岸防炮。从这四门火炮的经历来看,北洋海军早就有在潜意识中排斥“非主流”口径火炮,以减轻自己的后勤压力,当然这和谭延闿提出的尽可能实现国产化和降低生产成本有很大的联系。

谭延闿对和张之洞私下里做交易并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事实上他初入官场的第一笔交易就是和张之洞做的。在张之洞看来是非常有利的事情,而在一些人眼中未必是好事,谭延闿心中清楚,如果慈禧太后这么提拔张之洞是为了制衡自己,那她很快便可以通过日后的奏折中看出来这点,接下来自己和老太太之间的关系未必会很如意——中国历朝历代有点作为或是太平皇帝,他们大多都不喜欢自己的大臣关系和睦,在潜意识中总是要给当权的大臣找几个对手玩制衡。

慈禧太后不是皇帝,但权力却比皇帝还大,光绪皇帝在她手里就算不是个傀儡,也差不了哪里去。从慈禧太后在辛酉年政变中夺取权力之后,对待底下的大臣向来都是制衡政策,她内心中的小九九在李鸿章和曾国藩这些强人眼中自然是心知肚明,为了满足她的这一特殊“嗜好”,曾李两人还配合演过戏。

谭延闿和张之洞在天津达成的交易,显然是不附和慈禧太后的心意的,如果要是学习李鸿章和曾国藩那样演戏,自己倒是没有问题,就怕老张同学为人还没有这么奸诈——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老张自然是合格的,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可就差得太多了,从他手下这么多贪官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被自己的手下糊弄的团团转。曾国藩师徒两人的那手“厚黑”,老张是学不来的,在心中对两人的评价未必会很尊重。

不过谭延闿非常庆幸的是维新派和光绪皇帝开展变法维新,他们和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才是最大的对头,老太太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以她的政治经验,不会干出这样的错事让维新派和光绪皇帝白捡便宜的笑话。这种矛盾的转移也促使谭延闿敢和张之洞做进一步紧密关系的连接,而不用太过顾忌慈禧太后的想法——等慈禧太后摆平维新党和光绪皇帝的时候,谭延闿已经不是她可以说想要拿捏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