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页

林汉帝国崛起不过数载,旁人望去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气势喧天不可一世,然而行家眼里一看就知道,这支强悍的军队四面受敌,每一个地方都兵力吃紧,每一支镇军都动弹不得。

这个庞然大物唯一的战略机动部队,仅仅只是汉王林风的近卫兵团而已。而就是这区区五个军的机动部队,却又同时担负着京师、直隶、山东、宁锦的地方卫戍任务(注:宁锦驻军原为步兵第二军王大海所部,现已抽调入皖作战;山东驻军为王承业所部步兵第九军,现已抽调入河南驻扎),就算勉强能够抽调一部,也至多只有两个军。

目前林汉帝国能够伸出来的拳头,就只有这两个军。这个情况确实是非常之令人沮丧,然而就帝国目前的国力来讲,这已经是极限了。自从林风统一黄河流域之后,中国大陆北方行省虽然大体上结束了战乱状态,但若说“太平盛世”无疑是痴人说梦,除开政治不稳的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许多偏远地区仍然匪患丛生,太行山区、沂蒙山区以及商洛山区等地势复杂地带,流窜着大大小小的绿林强盗、地方土匪以及农民义军,虽然地方政府努力清剿,但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做到的事情。而除此之外,各地的恢复建设工作也没有完成,经过将近一年的修养,复耕的农民虽然取得了一次丰收,但也最多只是“闲时喝稀、农忙吃干”的水准,绝大部分农民在缴纳赋税、佃租之后,仍然穿不起衣服、点不灯、甚至吃不上盐,按照户部最最乐观的估计,明年春天,北方大部分地区应该不会出现大面积逃荒,农民可以就着米粒吃野菜活下来。

按照李光地政府的判断,林汉帝国回复元气,至少要经过四年修养:其中第一年剿匪、复耕、减佃;第二年肥田、计户、算丁;第三年熟田、还路、通政;第四年才可以出徭、满赋、劝学——只有达到第四年的标准,即农村地区大多数人能够在大多数时间吃干饭,而且有部分农民有能力供养子弟就学,那才勉强算得上是“太平盛世”,国家才有能力进行广泛动员,发动对外战争。

依目前林汉帝国的政府数据来看,一个残破的农业帝国,全国人口不过六千万出头,却要负担数万公务人员的行政开支、以及三十多万近代化的陆、海军军费,实在是太沉重了一点。

所以,鉴于以上两个选择,帝国朝野大部分官员认为目前的最佳选择无疑是攻略江南,夺取两个富庶省份,用以滋养财政,扩充军队,为武力统一全中国做好准备。相对于这个宏远目标,四川攻略就显得颇为小器,就算能够获得成功,那也只是取得一隅之地而已,于全局助益甚少。

但是,若是选择第二个目标,那面临的困难亦更为巨大,除了台湾方面的政治因素之外,军力也并非宽裕。目前帝国正面之敌除了两个伪清藩王之外,还有将近二十万江西乱军,这股敌军虽然建制不整且指挥不一,但却大多是久经训练且有战斗经验的部队,实力却不容小窥,若是汉军大军压境,彼结成联盟共同顽抗,打上几场恶仗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总参谋长周培公慷慨直言之后,大殿上立即陷入一片争论,军方内部、文武之间各持己论,纷争不已,林风听得有些头大,老实说现在他非常犹豫,就目前的局势来看,两种选择都各有优劣,实在是难分上下,而现在一时之间要他作出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选择,委实太过艰难。

第十九节

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式,御前会议除了决定在宁锦、辽东、山东各自新编一个军之外,没有作出任何有意义的决议,然而此刻中华战乱,内战的大幕已经拉开,容不得他们左斟右酌。

正当一众大将聚集北京之时,西北局势又有大变。

西安镇汉军大将张勇飞马来报,南周汉中驻军王辅臣部临阵倒戈之事已然泄漏,据谍报称,周将四川总督、讨逆将军王屏藩已经开始集结军队,运动至川北一带扼守栈道、修筑防御工事,并且停止向汉中输送军粮物资。

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惊异,北京城一众大佬大多心下了然,所谓“背主做窃”,从古至今那都是极端危险的事情,没有谁能作做到绝对保密,何况马鹞子王辅臣所部尽有六万之众,即算能够隐得一时,也不可能拖到等北京作出反应的程度。

与历史上其他泄密案一样,昔日王辅臣作出叛投大汉的决定之后,麾下一众亲信纷纷赞同,然而其中某位部将明面上喝了血酒、签了血书,但暗地里却不以为然,趁着出营公干的机会,忽然弃职而逃,星夜奔赴川中报信。

这个消息落在王屏藩耳里无若晴天霹雳,然而此刻形势危急,却也不容他不信,为了确认此事,他立即派遣信使,邀请王辅臣赴四川商议军情,当然,这种荒谬的要求不可能得到马鹞子的俯允,于是汉中驻军粮道立即被切断,王屏藩派遣所部精锐接管了栈道防御,力图切断马鹞子所部与川中的联系。

战争立刻爆发,大汉安西将军张勇闻讯后,立即以西安镇大将的身份,命令王辅臣所部即刻开拔进攻四川,汉军甘陕大营总集结,进行战争动员,同时飞马奔赴北京,请求总参谋部派出增援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