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页

一个下午的时间,康素姐妹批阅着各地送来的文书,连子宁便斜靠在一边看邸报,倒也是温馨宁静。

※※※

幽幽半个月时间已过,平静无波。

武毅军各部已经融入到了六县的社会各处,维持治安,侦查缉盗等等,事事都做,人们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存在。武毅军把原本各县三班衙役的活儿都给干了,而且做得更多,更好,无形中,便是掌握了六县之地的司法权。

早在几日之前,朝廷派遣的守土文官就已经到了各处,到任之后,理当来拜访一下他这位六县镇守,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却是一个都没来,显然是对他武官的身份很在意,不愿意给人落下一个谄媚的印象。连子宁也不在意,谁也不来招惹谁,正好。

只是,六县的父母官们到了,六县却是丝毫未改,地方上出什么问题,各地乡绅都是一封封的书信,由当地武毅军百户所的骑兵快马送出去,然后镇守府当天便能传出决定意见来,快马送回,依令而行。此等效率,比各县县衙高出去不知道多少倍。而地方上的治安问题,又是由当地的百户所一力承担,根本就没有县太爷什么事儿。

连子宁府中现在已经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幕府机关,足足有一百四五十号儿人,他派石大柱亲自去绍兴请来的六位绍兴师爷,构成了这个庞大幕府的核心。

所谓师爷,是对古代官府衙门中幕僚的俗称。幕府这个词儿,最早是华夏初创,后来才在东瀛发展壮大,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场所,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幕府,说白了便是武将处理文事的机构。

在幕府中办事的那些类似今秘书、参谋等文职佐理人员,就叫幕僚或幕友。他们是一些受过专门训练,在法律、财会、文秘等方面具有专门知识和一技之长的读书人,被各级地方长官聘请为某一方面的私人顾问,不带官职而参与政务。幕友地位相当高,官员称幕友为西宾、西席、老夫子、先生,幕友称官员为东翁、东家,平时幕友与官员可以平礼相见。想想吧,大明朝一个县就四个公务员,处理政务什么的,都得靠着师爷,而这些师爷,基本上都是绍兴人。盖因绍兴此地,文风极盛,每年出的进士举人不知道多少,但是终究是中不了功名的更多,这些人便学习律法财会等知识,身有一技之长。

绍兴师爷,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末,享誉天下数百年。一个县,一个府,最具权势,下面人最惧怕的,不是县尊府尊,而是钱谷、刑名二位师爷。以此二位为核心,组成六个部门——朝廷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与之相对应的,地方上也有六房。六房,十二个经制正吏,一百多个跑腿的书办、典吏等等,权力可说是极大。

连子宁要管辖六县之地,需要的幕府自然规模就更大一些,一百多号人,看上去多,实际上真办起事儿来,也是个个连轴转。

这些绍兴师爷难请的很,还是报出了连子宁的名头和官职,才将其请来——绍兴师爷架子大得很,官儿小了不给你干,丢不起那人!不过这些绍兴师爷确实也是很有能力的,这几位以来,便把六县政务接手过去,处理的井井有条。

至于那几位县尊,自然是无人理会。作为一县父母官,政令不出县衙,也当真是窝火憋屈得很。

这一日,连子宁正在马场巡视。

当日井陉关外大战,俘虏白袍军无数,而光光是战马就缴获了不少,其中当然大部分都是上缴兵部,不过连子宁通过戴章浦的关系,却也是截留下来足足五百匹。有了在山东的这段时间,他可以把自己许多的构想来一一实现,在他的想法中,武毅军绝对不是一支纯粹的步卒力量,而是兼备步兵、火铳手、骑兵甚至未来还会有炮兵的一支多兵种混合的部队。

乐陵县外,武毅军已经重新起了一座大营,吃住都在此,营盘森严,每日依旧是艰苦训练,并不懈怠。非但他们如此,便是驻扎在各县的武毅军,也是轮番值班,其它的都是要训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