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页

连子宁听的饶有兴趣,问道:“现下各色矿产,每日能产多少?”

陆臬道:“回伯爷的话,现下咱们每日能产铜矿石三千斤,矿砂一千八百斤,冶炼得到的铜锭为一千二百斤上下。能产铁矿石两万斤,矿砂一万五千斤,冶炼的铁锭一万三千斤。另外有煤矿每日产量可达十万斤。”

连子宁点点头,如果把衡量单位换算成年的话,就是每年铜二百一十九吨,铁两千三百余吨,煤不到两万吨,相对于后世那些动辄产钢数百上千万吨的超级大企业,确实是很微不足道。但是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也很不错了。

毕竟在整个十六世纪,全世界钢铁产业也不过是处在一个襁褓期,官营铁厂横行的永乐初年,全国铁产量是九千七百吨,而民营铁厂的产量不及官营铁厂产量的一成。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官营铁厂的退出,民营铁厂日益成为生产的主力,广东和福建在冶铁生产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弘治时期福建的铁产量达到六千吨,嘉靖十年广东的铁产量则达到两千七百万斤,也就是说,明季一年的铁产量也只在三五万吨上下浮动。而西方更是可怜,直到一六七零年,俄罗斯的钢铁产量才达到了两千四百吨,至于钢铁产业大爆炸的数字,那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儿了。

连子宁问道:“这些产出来的铁都卖到哪儿去,可能盈利么?”

陆臬道:“基本上都卖到了军器局和柳家的钢铁作坊,军器局每日都在造枪造炮,需要消耗大量的钢铁,而柳家也是如此。不过他们的主要经营范围是民用方面,他们消息灵通的很,得知不久就有许多民户迁到此地,因此铸造了大量的菜刀、铁钉等东西,准备到时候兜售。现下局里每日也总有千把两银子的入账,总不能老是让大人您往里头掏钱不是?”

连子宁看着那些忙忙碌碌劳作的矿工,问道:“他们的酬劳几何?”

“每月六钱银子,中午管饭,有肉,馒头米饭玉米饼子管够。若是住宿的,早晚也有饭吃,只不过不见肉罢了。”

“六钱银子,这么少?”连子宁皱眉问道。

“伯爷,不算少了。”陆臬道:“此地不比京城,物件低廉,人力也便宜,这六钱银子,顶京城里二两的花销。”

连子宁这才释然,他忽然压低了声音,问道:“可有矿工死伤?”

陆臬脸色有些尴尬,道:“确然是有的。”

“出过几起事故?死伤多少人?”连子宁沉着脸问道。

陆臬心情忐忑,低声道:“三起事故,死三十六人,伤二十五人。”

连子宁的脸色越发的难看,把陆臬吓得面色如土,低着头一动不敢动,只是浑身轻轻地哆嗦。他素来知道大人的性子,最是看不惯这种事儿,只怕这次自己须完了。出乎陆臬预料,连子宁兵没有发作,只是长叹了口气,道:“抚恤工作做的如何?”

陆臬松了口气,赶紧道:“死了的矿工,发给两年的工钱,一石玉米。并且以后若是招工,他们家的男丁可以优先。重伤致残的,发给一年半的工钱,一石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