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页

任是谁人看到,也要为大明的赫赫军威所震慑,在这样庞大精悍的军队面前,任何敌人都要为之颤抖。

今天是个阴天,天气有些肃杀,风中夹杂着一丝秋天北地特有的萧杀,让人感觉有些发冷,冷冷打在脸上,其中有着淡淡的湿意,显然一场大雨迫在眉睫。

礼部的官儿说,这种天气最适合出征了,刀兵乃是杀器,只有精锐强悍的军队,出征之时,杀气震天,甚至会影响了天象。这说明,此行必胜。

对于这些对兵事一窍不通的文官儿们的胡乱论调,军中的将领们嗤之以鼻,阴天出征,意味着粮食辎重更容易受潮,保质期更短。而加入一场大雨下来的话,尤其是这种冰凉的秋雨,大军陷入泥泞之中,影响了行军不说,说不定还会有士卒生病。

到时候可就是麻烦。

正阳门一侧,当日连子宁祭天的时候,台子在前一日就已经搭好了,此时几个礼部兵部的官儿正在上面忙忙碌碌,布置着祭天的各种讲究。康律在一边跟着他们忙活,不时吩咐亲兵去拿一些所需的东西。

张燕昌这个主角却是不在,他此时正驻马在一座石碑前面,静静的看着。

石碑的断茬接口并不陈旧,显然历史并不久远。

上面刻了一首词,连子宁的词。

“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桨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在右下角,刻着几个名字,言道,他们几个是这附近的秀才,大名士连子宁在此赋词,诚乃千古绝唱,国朝无二,他们也是与有荣焉,于是在此立碑纪念。

只是几个无名举人秀才而已,甚至连词的作者连子宁也不会知道他们,但是进出正阳门的商贾百姓,但凡是识得几个字的,总要在碑前驻足片刻,细细品一下这首词的悠远。品得出品不出的另说,反正得摇头晃脑一番,免得被人瞧不起。

石碑外面罩了一个小小亭子,这会儿那亭子的座位上还放着些鸡骨头狗骨头,也不知道是不是刚有几个酸秀才在此开了个诗会。

张燕昌默默读了一遍,叹口气:“这小子,了不得啊!”

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读这首词了,甚至主管科考的大明礼部已经把连子宁的三首词刊印成本,发行天下,并且列为科考的引援材料之一。这对于文人来说,乃是无上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