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页

说起来,这一次孙言之被皇帝召见,还真是有大喜事儿。

上一次召见他乃是问询对云南之看法,会不会即刻谋逆之推断,而这一次,则是召见孙言之,问询他关于制约云南黔国公之策略。

对于这个问题,孙言之早就已经是成竹在胸,私底下不知道想了几千几万遍了,是以皇帝方才一提出来,他略作沉吟,便是给出了几条策略。

“制约云南黔国公,臣以为,须得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曰内。其二,曰外。”

“黔国公既然已经有不臣之心,则必然要在朝廷之中安插耳目,窃听朝廷之动向,陛下之心意,群臣之言语,以防朝廷天军,大兵突至,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在相近云南之布政使司,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必也有为其所用之人。是以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要以锦衣卫秘密查访,察其言而观其行,看看朝臣之中,地方上的臣工之中,谁乃是时常与云南勾连之人。查访之后,却不宜直接宣布其罪名,而是以其他罪名,仿若贪腐、庸碌等等借口弹劾之,将其罢免,免得打草惊蛇,反而让那黔国公有了警惕之心。”

“此曰内也,为断其耳目。至于外这一面,臣则分其为三。”

“其一曰麻痹其心。现如今朝廷围剿黔国公,一来出师无名,二来今年边境战事频仍,国力已然是有些不堪重负,而一旦云南战事又起,云南地形多山而崎岖,则战事必定旷日持久,对国朝有害无益,是以如今却不是最佳时机。等到南北战事平息,海晏河清,方自动手为最佳。则朝廷现如今,便理应麻痹黔国公,封赏之,下旨夸赞拔擢之,使其以为朝廷对其并无提防忌惮之意,则麻痹大意,更别说当代黔国公此人志大才疏,更不会想到朝廷之用意。”

“其二,曰四面八方。现如今虽不能立刻进攻云南,但是却是可以从军事上,对其呈现出包围之态势,圣上可以择选几员大将,率领几支精兵,秘密屯于云南周边,并不惊动黔国公,然则一旦战事起,则立刻可以几路大军齐驱并进,直插云南内腹,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其三,曰虚其内里。现如今,云南毕竟还是国朝之地,并未自成一国,而以那黔国公之魄力,之胆气,之心境,也是万万不敢短时间内和朝廷翻脸的。他既然这样,那么朝廷就可以以君臣之大义来压制他,只要是不太过,则他也不得不从。此时云南还是国朝之地,国朝派遣官员,自然也是理所应当,臣下以为,不若濯选一位忠心耿耿,为朝廷尽心竭力,且又智勇双全之臣子,充任云南布政使,主管云南政事。须知此时在云南内部,定然也有许多不满黔国公之人,则此人去后,自可便宜行事,从内部削弱黔国公之势力。”

这一番答话,乃是孙言之蓄谋已久的,自认乃是天衣无缝,而不出他所料,圣上也是极为的满意,言语之中,也是透露出要在此拔擢提升的意思。

即将升官儿,自然是让孙言之很是兴奋,而最重要的却还不是这个,乃是圣上委了他一个职司,便是暗地里察言观色,暗自寻访,然后举荐几位官员,来担当重任——自然是担当在军事上包围云南以及充任云南布政使的人选了。

这让孙言之心中一阵难言的狂喜。

要知道,正德帝委了他这个差事,就意味着,他手里就掌握了好几个足以让一般的武官一跃而成为独当一面的边关大将的名额,毕竟若是想从四面八方围剿云南黔国公的话,那么被委以差事的人,则至少也得是个一省都指挥使级别的高级武将。都指挥使乃是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乃是堂堂的正二品大员,不但官位高,而且更是实权极重,甚至对于很多挂着都督,都督佥事这等衔儿的勋戚侯爵伯爵来说,都想谋一个这等差事。

可以想见,一旦这个消息放出去,那么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是闻到了臭味儿的苍蝇一样逐臭而来。而以孙言之的手段,魄力,外加威望,自然是可以控制得住他们,这会让孙言之手下的势力,得到极大的膨胀!

而且,这几个头衔儿,不仅可以用来拉拢人,更是可以用来害人。

害谁?还能有谁?自然是连子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