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页

南货北运,北货南运,莫不经过天津。

唐朝中叶以后,天津已成为南方大米、丝绸北运的码头。

宋、辽时期,海河当时称“界河”,乃是辽宋之边境所在。海河以北属辽幽都府武清县;海河以南属北宋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州清池县。宋朝在海河以南设立许多军事据点——“寨”、“铺”,如泥沽、双港、三女、南河、沙涡、独流等,以防辽军南下。

及至金贞佑二年,金军占领整个淮河以北,于此地设“直沽寨”,派都统完颜佑、副都统完颜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见史籍,天津也因此成为畿南军事重镇。

元至元十九年海漕开通,直沽成为漕运枢纽,为此在大直沽专设了接运厅和临清万户府;并修建了直沽广通仓等粮仓。至元年间还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别建了天后宫东、西庙。后三岔沽一带盐卤涌出,特许高松、谢实等十八户在此设灶煮盐;两年后,又专门设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盐场。

元延佑三年在直估设“海津镇”,命副都指挥使伯颜镇守。

金元时期,由于建都北京,南北交往货物运输更为频繁,量也是更大,天津开始不断发展。

建文二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与其侄朱允炆争夺皇位,便是率兵从直沽渡河南厂,偷袭沧州。建文四年攻下南京,夺取政权,翌年改元“永乐”。

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直沽设卫,又命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都指挥佥事凌云、指挥同知黄纲于此兴工筑城,并赐名“天津”,意谓“天子车驾渡河之处”。

永乐二年十二月九日设天津左卫,永乐四年十一月八日改青州右卫为天津右卫。

每卫士兵足额五千六百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一万六千八百人,可见此地一开始乃是作为一个兵城出现的,不过在永乐帝建都北京以后,天津便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别的且不说,单说一件儿——转运漕粮,漕运开通,不论海漕还是河漕,江南的漕粮都要经过海河运抵京都,建都北京以后,天津转输漕粮的任务更加繁重。

到宣德十年,朝廷遂专门在天津设置管理漕运的专门机构,当时大运河上粮船上万艘,转输漕粮五六百万石,繁荣景象另人叹为观止。

正德二十五年大开海之后,天津更是开始以惊人的高速进行发展。

朝廷开海,大明朝和外界做生意,互通有无,由于天然地缘的原因,朝鲜、扶桑等国家的商船,多是驱船入海河,然后在天津卫停泊靠岸。

甚至不少佛郎机人、荷兰人、乃至于是南洋的商船也是在此停泊靠岸。

但凡是想着去北地做生意的,肯定都是选择在天津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