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页

内察有吏部和内阁主持,主要察的是两京的官员,外察则是考察地方官吏。

太祖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乃是三年一次,后来改成了十年一次。到了弘治皇帝时期,这种考察制度被改成了六年一次。到了正德皇帝的时候,考察在一次被做了改动,内察改成了“巳年”以及“亥年”为内察之年。外察没有改动,还是延续了辰、戌、丑、未三年一考之例。

今年是天启元年,也就是农历辛酉年,这并不是内察也不是外察的年份。不过大明朝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比如新皇帝的登基,有的就会下旨进行内察和外察。

大臣们也都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皇上需要借由内察和外察来安插自己的心腹。不过很多皇上登基为了稳定臣心,这样的考察还是会等到年份在去做的。

不过也不知道是那根弦搭错了,都察院的也是奏请皇上进行内察和外察。虽然能被人恨死,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消息传出来之后,无数的大臣上书奏请进行内察和外察。

这样的事情赶早不赶晚,一定要积极,如果别人都上了奏折,你没上。那很明显,你是怕察啊!考察恐怕还没开始,你就注定要被罢官回家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启皇帝不得不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下来,将原本应于明年的外察和几年之后的内察全都改在了今年。虽然每个人心里都像是吃了苍蝇,都想把那个先提出来的人挫骨扬灰,可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谁也没有办法改变什么了。

现在这些大臣能做的,那就是赶紧把屁股擦干净,原本应该引起轩然大波的辽东改制,已经没有多少人去关心了。现在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保住自己的官位才是真的。正所谓留住自己的有用之躯,才能为大明朝建功立业。

十月十七,四川成都。

京城的官员都在忙碌着京察的事情,成都这边却是战火弥漫,战局已经僵持半个月了。

自从秦良玉的人马进了成都城,奢崇明的叛军就没占到便宜,差一点就吃了大亏。前几天的晚上,秦良玉带着人偷营,差一点就被秦良玉得逞了。

虽然奢崇明号称精兵十万,可是能战之兵不过五万,其余多为临时拼凑和运送寄养的军队。在面对秦良玉军队冲击的时候,险些就全线溃败了。

城外叛军大营,奢崇明父子正在谈话,两个人的脸上都没有了往日的嚣张,奢崇明的脸色还好看些,奢寅的脸色已经黑如锅底了。

冷冷的哼了一声,奢寅颇为激动的说道:“父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们不能将成都城打下来,反而被袭营弄得措手不及。如果在这样下去,我们打不下成都恐怕还会被弄得灰头土脸。”

看了一眼神情沮丧的儿子,奢崇明的心里也是叹了口气,事情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秦良玉的兵马并不多,虽然号称两万,可是也就是一万多人。自己这么多人马,差一点被秦良玉弄得全线溃败,实在是颜面扫地。

虽然心里憋气,可是奢崇明知道现在不是置气的时候,如果在这样耽搁下去,大明朝的援军恐怕就要来了。真的是那样的话,自己不要说占领四川了,恐怕要退回到山寨里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