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页

深深的看了一眼王承恩,天启皇帝沉默的站在那里,脸上带着几分凝重。

“皇上,其实周大人此行无论成败,青史上都会留下大的名字,而且一定是名垂千古。”王承恩见天启皇帝还有疑虑,沉声说道。

“这是为何?”天启皇帝一愣,看着王承恩道。

组织了一下自己的语言,王承恩神情向往的道:“古往今来,充当改革先锋的人无一不是名垂青史,无论改革的成败与否。汉朝的晁错,宋朝的王安石,虽然下场都不是很好,可是青史的评价却非常的高。”

听了王承恩的话,天启皇帝顿时明白了,此时江南的军制改革应该已经开始了,此时周嘉谟就是改制的急先锋。无论最后改革成败与否,周嘉谟的名字都会出现在历史上。想想后世的教科书,对于哪一位改革者不是积极的评价。哪怕是王莽那种谋朝篡位的,都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是诋毁的张居正,更是被称为大明脊梁!

面对着夕阳洒下的黄昏,天启皇帝脸上带着笑容,仿佛看到了即将升起的朝阳,那样的光芒万丈,那样的刺人的双眼。

第五百四十二章 杭州

杭州府,曾经是南宋的临安府,作为南宋实际上的国度,这里曾是最繁华的地方。虽然杭州不是临安,可是相比于临安却丝毫不差。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杭州一直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文风之盛可想而知。浙江一直都是大明科考中的主要力量,因为地域的关系,浙江人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浙党。

齐浙楚党虽然在和东林党的斗争中败下来,可是依旧没有人敢小瞧浙党的力量。作为楚党的骨干,浙江巡抚李道是楚党中很重要的一位,因为楚党和浙党的关系,李道这个浙江巡抚做的很是稳妥。

不过今天李道可没有什么好心情,自己的奏折地上去,仿佛石沉大海,一点消息也没有。自己在上奏折的时候,还给官应震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从中斡旋,能够将这件事在不惊动皇上的情况下压下来最好。可是事到如今,朝廷上没有什么反应,官应震也没有消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人,不用太多心急,正所谓桥到船头自然直,无需忧虑。大人乃是浙党骨干,又是浙江巡抚,封疆大吏,些许小事,不会有大碍的。”坐在一边的周师爷笑着说道,语气中满是不在意。

老子死了,你就能回去养老了!说得这么轻松,真的是小事情?原本这真的是小事情,李道自己的心里也很清楚,可是现在却不是那么回事了。自己的奏折刚刚递上去,江南军制改革的消息便传来了,李道就知道事情要遭。以前的兵变小事,如果与军制改革联系到一起,那这件事情就糟了。

“周师爷,老夫担心什么,想必你也清楚,何苦说这些安慰的话?”虽然心里气愤,可是李道的脸上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不过愁苦却依旧没有消退。

“大人,这并不是安慰的话,这是事实。就算这件事情巧合了一些,那也不是什么大事情,只要说清楚就好了!”周师爷笑着看着李道,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

差异的看了一眼周师爷,李道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今天这个周师爷似乎不对啊!这件事情如果能说得清楚,自己还用这样?问题就是说不清楚!将头转到一边,李道决定不再搭理这个师爷了,自己还是要想想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