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页

回到后宫之后,天启皇帝没有等多久,外面那些大臣便走了进来。参与这次会议的不光有各地的督抚,还有镇守太监、市舶司的太监。不过没有人知道天启皇帝把自己这些人找到这里来做什么,可是现在这个时候,恐怕是没有什么好事情。

“朕今天找你们来,事情只有一件,朕打算重开市舶司!你们应该都知道,自从嘉靖一朝,只有广东还有一家市舶司。现在国库没有钱,想必诸位爱卿也都清楚,朕准备重开还海贸,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天启皇帝的目光在众人的脸上扫过,面无表情的说道。

其实现在开海,并没有政治上的阻力,当年隆庆开海,已经打好了底子。只是到了嘉靖年间,沿海倭寇作乱,市舶司全都被关闭了,只留下广东一处而已。目前已经有了一支海军,天启皇帝怎么可能放弃海贸这么赚钱的买卖。

大明朝随着人口增多,土地兼并已经十分的严重了。朱元璋制定的特权阶级不纳税,这让天启皇帝直挠头。如果强行征税,那就是和全天下做对了。一家里出了一个进士,整个家族都不用交税了。如果天启皇帝废除了这条禁令,恐怕反对的不只是当官的,普通的百姓的反对恐怕也是甚嚣尘上。

现在大明已经出现了很多流民,如果不加以控制,最后肯定就会成为流寇。这些无地可耕的人,是整个大明的祸患之源,不过在天启皇帝看来,这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那是财富,巨大的财富!

第六百零五章 回京

天启皇帝的语气很是淡然,似乎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可是现在的大臣可是坐不住了。市舶司,代表着什么,在坐的每一位大臣心里都十分的清楚。这可不是说说而已,代表的可是财富,巨额的财富。

不过在坐的人,也有不慎明了的。大明从洪武三年,罢市舶司,开始实行海禁。到了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确立了以朝贡为主体的海外贸易。可是到了嘉靖年间,朝贡体系已经逐渐崩坏了。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展开,欧洲人开始踏上了海洋之路,东南亚很多地方成为了殖民地。大明朝的朝贡贸易,彻底丧失了意义。每年到大明朝贡的使节越来越少,随着赋税的减少,大明已经没有了探索外海,制造大船的能力。

嘉靖一朝,倭寇横行,整个沿海遭受到了十分大的破坏。可以说大明朝已经断绝了和海外的贸易沟通,隆庆皇帝有张居正辅助,展开了改革。其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决策,那就是隆庆开海。只不过张居正只是将目光盯在土地上,开海似乎成为了一个摆设。

隆庆开海,只限福建的月港一口,其他地区依然不许贸易。只限月港一地出海,且只许漳州和泉州的商人进行贸易,其他地区的商人不发“船引”,不许贸易。而且给漳州和泉州的商人还制订叻荒唐的规定,漳州人只许去西洋,泉州人只能在东洋(东西洋以文莱为划分),不许和日本贸易。

这种畸形的政策,导致了开海收益并不是十分的明显,最多一年的开始税收不过是三点五万两白银。于此相对的是欧洲人繁盛的海上贸易,东南沿海走私日益严重,出现了武装的海外商人。早期是以李旦、颜思明为代表,不过后来的巅峰,却是郑芝龙的海外集团。

这些海上集团,通过武力捍卫航路,通过走私或许巨额的利润。大明知道灭亡,也没有尝到海上贸易带来的好处。

对于天启皇帝来说,这是必须发展的一项!大明到了这个时候,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土地已经开发殆尽,兼并越来越严重,畸形的税收政策,这一切一切都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如果不加以解决,一旦适逢大灾,天下必定是烽烟四起!自己做再多的事情,拥有在强大的军队,那都没有什么用。虽然现在自己有隆昌号赚钱,暂时性的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又通过抄家解决掉了一部分,可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百姓的生活没有改善,土地兼并也没有改变,除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自己其实没有太大的作为。在北方抵御了蒙古人和女真人,对于这时候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了不起的功绩。可是天启皇帝知道,距离自己想要打造的强大帝国,这还差的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