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页

但是,当一众人在华阴县的官驿里呆了几天之后,日日眼瞧着地方上简慢的待遇,那些校尉们却是终于忍不住了,只一天的功夫,就已经跟当地官驿里乃至于华阴县的衙役们发生了两次冲突,好在最后由魏岳出面把事情都拉了回来,而地方上虽然对李曦不大待见,但到底也知道对方是京官,再加上那些校尉们也是出身京兆府,光是身上那股子傲然的劲头儿,就让他们这些地方上的人不怎么愿意招惹,所以最终倒是没有引起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来。

只不过,如果情况再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似乎这种自己的随从与地方官吏们的冲突会渐渐变得不好控制。

因为这几天的功夫,李曦已经隐隐约约的感觉到,甚至已经有人敢于故意当着自己的面发牢骚了。找个时间问了高升一句——他是跟那些校尉们日常一处坐卧的,加上本事确实叫人不得不服,因此几日的功夫,就与那些校尉们有了不错的交情——高升到最后也只是说:“大人……不像是长安出来的官儿!”除此之外,再无他话。

对此,李曦虽然不至于还是简单的一笑置之,却也并没有什么表态和改变。

一直到十一月四日,当李曦等人在启程返回长安的路上回到渭南县的时候,事情才突然的有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早在十月二十七日,李曦一行刚刚抵达郑县的时候,他那封请重修广通渠以疏漕运的奏折就已经发往了长安政事堂,二十九日,这份奏折到了政事堂萧嵩和韩休两位宰相手中。

然后,因为玄宗皇帝早就发过话,李曦的奏折要特事特办,所以在两位宰相看过之后,李曦的这份奏折当即就被转往户部衙门,并且在当天下午,联通户部那边看完奏折之后的意见一起,这份奏折就被送进了兴庆宫南熏殿。

三十日上午,拿着玄宗皇帝批示过的奏折,政事堂立刻商议重修广通渠一事,这一次,连主管国库的太府寺卿杨崇礼也前往参加。

玄宗皇帝的批复很简单,就一个字,准。

而一直以来关系都非常僵的萧嵩和韩休,在这件事情上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事实上,即便以韩休的耿介,也是根据事情的不同才会表现出来的,重修广通渠以疏浚漕运通路虽然很费钱,但是一旦修成之后自然好处多多,身为大唐宰相,他还不至于就因为想要省钱而连这一点大局观都没有。而以萧嵩的聪明,就更不会在这种玄宗皇帝摆明了要支持要办的事情上跟皇帝顶着来。

所以这件事议到最后,虽然仍旧是有几位官员,尤其是户部的几位官员提出了相当大的反对意见,但是,这件自从大唐开国以来曾经被商议过无数次却最终都不了了之的事情,还是在一个上午的功夫,就被决定了下来。

十一月一日,玄宗皇帝正式下旨,由江淮转运使司衙门主管,京兆府、华州府两地全力协助,重修广通渠。而且就在这份圣旨里,李曦所拟定的重修方案和人员选派,也被全部认可,就明明白白的写在了圣旨上。

当天下午,在门下省副署之后,此事晓谕天下。

十一月四日,圣旨抵达华阴县。

然后,不要说当时就在官驿之内的那些个校尉了,就连华阴县的大小官员们在从官驿那边得到了消息之后,也是一脸的不能置信。

这家伙只不过出来视察了一趟,上边圣旨就随后追下来了?要重修广通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