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页

二人应道:“诺……”

出了李严这么一个小插曲之后,测试继续进行,张绣在校场巡视了一下,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出色的人,最厉害的也就是百人将左右的水平,于是便悄悄地从一旁离开了校场。

武科举整整举行了五日,参加者有千余人之多,除了裁汰了大部分之外,其中达到百人将水平的大约有八十人,武艺不太好但力气较大的则有一百五十余人,这些人都被张绣挑了出来另立一营。当然由于人数不足,百人将那营还从军中挑了一百二十人出来,补足两百人;再挑力气大者一百四十余人,补足三百人一营。这两营五百人暂时归在一起由周仓统领,暂时算作张绣的亲卫,待得以后人数渐多才另设一军。

当然众多参加者之中最出众的就是李严了,一举夺得武状元的称号,除了财帛赏赐之外,张绣还命工匠量身为李严打造了一柄大刀,所用的材料皆是陨铁,也算是一柄神兵利器了,至于官职则是等他文科举的成绩出来之后再行定夺。

第一百八十九章 南阳郡建设,长安风起

武科举结束之后,就轮到文科举了。这次文科举算是初次举办,无论人手或是资源方面都不是很充足,故此只有一场考试。

虽然如此,但两郡的寒门士子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都蜂拥到宛城,甚至不少襄阳郡以及兖州的寒门士子也想应考。不过张绣为免人员过杂,就设置了门槛,只允许两郡的人应考,其余的士子就只能等下次了,不过张绣还是会为他们发还路费的,这里虽然损失了不少钱财,但是却为张绣收得不少人心。最起码此举一出之后,就有不少外地寒门士子看好张绣,准备定居两郡了。

文科举的测试考的是策论,张绣出了四个题目让参加者选择。第一个题目是一县之地;第二个题目是一郡之地;第三个题目是一州之地;最后一个则是天下。这四个题目除了考察士子的才干之外,还考察他们有没有自知之明。若是只有治一县之才而偏偏选择的题目是天下,那么不用想,肯定是不能被录取为官的。无才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有一点才干就自以为天下第一的人,这些人好大喜功,治一地亦只会为祸百姓。

文科举考试的时间并不长,一天就完成了,但阅卷的时间就比较长了。仅仅只有蔡邕、钟繇、张既、张绣以及贾诩五人批改,而试卷接近千份。五人的批阅可不似张绣穿越之前的高考那般,二十多秒就改一篇作文,六十秒算是超长时间。五人对于每一份考卷都仔仔细细地轮流看几遍,最后每人还都写上批语,确定这人的才干适合到那个地方。

于是这样一来拖的时间就比较长了,幸好经过前一段时间对两郡的治理,每天的公务也不是很多,众人才有空余的时间来批阅考卷。

汉儒相比较后世的儒士来说是最笃实的了,故此除了寥寥个别的几人为了哇众取宠,不自量力地选了天下和一州之地这两个题目外,大部分寒门士子选择的都是一县之地。选一郡之地得人亦有,然而并不多,不过五人都觉得他们想法不错,但尚缺经验,需要到各县为官历练一下才能提拔他们。

至于真正的大才,就只有张绣所料的那人,李严。他选的是一州之地的题目,虽然还略显稚嫩了一点,但五人都一致认为李严确实有治理一州之地的才干。到安排官职的时候,几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安排,盖因他们都知道李严是武状元,如此一来,若是将李严安排到小县好像太过浪费,而两郡要紧之地亦有张绣的心腹镇守。

张绣想了想之后,说道:“樊城乃是要紧之地,裴元绍恐怕力不从心,将李严调去镇守樊城,却是最好。”

贾诩听得,立即反对道:“李严新来,忠诚尚未可知,而且其本是刘表麾下小吏,只怕……”

贾诩还未说完,张绣就笑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李严是被洪云所弃,就算刘表再招揽之亦未必肯投,况且吾待其不薄,其必不会负吾。”

几人听得张绣的话,沉默了一阵之后都表示赞同。如此一来,科举诸事算是完成了,这次科举虽然简陋,但亦招到李严这么一个大才,另外补充了两郡官吏的大量缺失,使得办事效率提升了许多。原本张绣和钟繇商量制定的一些恢复建设措施也由于有了人手渐渐开始操办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