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页

张绣立即从笔架上将毛笔取下,而后拿过一纸,在上面画了起来。未几,已经集众人方才所言,一座正方城池以及城池外左右两边各两条河道自北引渭水而后连通东南面的浐水和灞水,城的东南角还画了一圈,标注之下正是杨阜所言之湖。

随后张绣将外城的城墙和城墙外的护城河也画了出来,由于城内四条河道皆是自北向南,出城之后直接沟通护城河再连城东南的湖以及折向东南连通浐水和灞水,故此城内四条河道倒是笔直整齐地将新的长安外城划分成五部分,其中中间内城的部分最大。

此时众人已经一同围了上来,法正见得图纸,指着最接近内城的两条河道说道:“四条河道只与城外的护城河连通,未免太过不便,于城内亦要沟通。而这两河道与内城接近,何于内城城墙之下也开挖一护城河,引此两条河道之水而入,既可将此两条河道连通,又可使得内城防御加强。”

众人想了想,齐声赞道:“有理。”此时钟繇已经接过张绣手上的笔,在纸上画了起来,将靠近内城的河道接通,内城北面和内城南面皆挖河道连通。

杨阜见得,说道:“有此两条河道接通已经足够,外面两条无需在城内接通,若是河道皆通,若敌军攻破外城则可沿河道直抵内城城下,殊为不美。”众人听得,一同点头。

张绣笑道:“河道虽然便利,然不可无大街。由于内城为新长安城之中心,故此当建一街贯穿长安南北,此街则为中轴。而城内有四条河道贯穿南北,当在河道内外亦设大街贯通南北,如此一来东西两边当各有两条贯通南北之大街。五条大街与四条河道相加则为长安城贯通南北之道路。而贯通东西之街巷亦如南北一般,亦设九条大街,如此则定为新长安城之格局。”

顿了一顿,张绣继续说道:“新长安城中,绣以为将长安学宫、科举考察皆设在城北,两边则为蒙学以及贩书和文房四宝等物。城东为文官之官邸所在,城西则为武官之官邸所在,可从大街直通内城,方便议政。城南则以坊为主,东、西两边各设市,市中为大商家所交易买卖之地,小商贩则可沿坊摆卖。骠骑大将军府、京兆尹府等府衙全数在内城,其中京兆尹府在内城边,方便百姓报官。”

钟繇听得,惊道:“小商贩可沿坊摆卖?如此一来城南就会混乱,不便管理。”

张绣听得,笑道:“若只容许在市中摆卖,市的地方就算再大也不可能容纳所有大小商贩。若是日后打通前往大秦国的商路,长安就是最重要之地,要容纳各地商人只有两个市恐怕不够,就算市能容纳各地商人,那长安的小商贩根本无处可做买卖,如此岂不是绝了他们活路。将坊、市打开,虽然不便官府管理,但长安城内外的百姓皆可在坊间摆卖,如此一来就算他们家中没田,但能做买卖亦不至于饿死。”

张绣身为穿越者知道历史的进程,坊与市之间的界限迟早要打破,历史上是推后了近千年到宋代的时候才打破。坊与市的打破使得宋代商贸发达,大小商人随处可见,汉末人口虽然不如宋代,但张绣若是将坊与市之间的界限打破,就算一名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在坊间随处摆卖,即便他卖的是最普通、最简单的物品。这样一来绝对是可以加速商贸的发展。

其实这么做张绣蕴含了另外一层的原因。纵观中国历史,都能发现一个朝代到了最后时期,肯定是大量没有农地的百姓饿死,而这些没有农地的百姓最后都会爆发起义。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口增多与土地兼并。

一个朝代初立之时人口不多,百姓基本上都能分到田地,然越发展下去,人口越多,田地则越分越少。唐之前田地都归于世家,唐之后田地则归于能成功考取功名之士子及其后人手中。如此就是张绣穿越之前所说的土地兼并,这就是导致朝代兴替的原因之一。

然这么多朝代之中,仅有一个是例外,那就是宋代。宋代商贸发达,家中无田之人就会到城中工作,以谋取收入。如此一来无田之百姓也就不会与其他朝代一般饿死,故此宋代百姓之起义是最少的,而且原因也多不是活不下去,当然宋代的闲汉也是最多的。

张绣知道土地兼并其实是不能避免的,就算是他穿越之前所活的时代也一样,既然不能避免,就要想一种方法让没有了土地的农民能活下去的道路。无疑,发展商业就是唯一的出路,特别是与外国的贸易。

以张绣算计,只要重新将通往罗马的商路打通,商业在短期之内必定会井喷式的发展,而打通前往罗马的商路还需一段时间,此时刚好就是长安扩建之时。到时商路一通,各地大商云集长安,而坊、市之间界限亦打通,由大商带动长安城内外甚至关中各地的小商贩到长安城的坊间摆卖,加上河道挖通,交通四通八达,绝对能使得长安之繁盛超越先汉,可以跟历史上后世的盛唐以及两宋时代的都城相媲美。

将长安、洛阳和宛城三座大汉中心之城先发展起来,由此就可带动全国各地的商贸,到时商贸发展深入百姓心中,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也不致于寻常百姓没有活路而饿死,这是使国家能长久发展下去的重要途径,当然不仅仅是这一项,还有其他更多的地方,例如吏治等,这些都是张绣从历朝的得失所总结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