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页

“当然我不能直接把钱汇到马克思先生的账户里,这样的话我相信他老先生是一定不会接受的。所以我需要一个人帮助我做这件事,你愿意吗?”

“您是想让我再回英国去?”索岚在心中猜测着李富贵的意图,这实在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唯一沾点边的就是李富贵想支开自己,可是索岚可没有狂妄到认为自己有这样大的价值能让李富贵这样费心。

“不完全是这样,我希望你回到欧洲去,帮助那里的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目前我手头也比较紧,也只能资助一下马克思,将来你应当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到时候推动欧洲的共产主义革命。”

“你想让我打入革命的内部?”这可能是唯一合理的解释,可是又有点不像,索岚一点把握都没有。

“那样就不是双赢的局面了,只要你愿意你就永远是一个革命者,当然这笔经费的使用我会派人监督,我需要确定每一笔钱都用在了共产主义革命事业上。”

“双赢?这对您有什么好处?”索岚的脑子已经开始混乱了。

“这算是我对给你的一道考题,如果你哪一天能够算出我的意图,那就证明你在政治上真正成熟了,我还会以一个高手的身份给你一些指导,比如说如何进行武装斗争,如何通过配给制大力发展工业,这些我还需要整理一下,过几天可以给你一个书面的东西,现在只能给你一点忠告,目前发展革命事业的最佳地点是法国,我估计十几年内法国就会有一次大变动,你们有很大的机会成功,如果错失了法国的机会,就应当把革命的重点放到俄国,当然意大利也有成功的机会,不过考虑到他们在军事上太过无能,就算革命成功了也很难坚持下去。英国是不用考虑了,普鲁士的几个巨头太厉害你们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重点是法国和俄国。”

索岚沉默良久,他绞尽脑汁也无法推算出李富贵究竟想干什么。

“你还有什么好考虑的呢?你们自己的理论也说中国目前并不适合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如果你留下来你的一生都将在这里默默无闻的替后人打基础,可是如果你去欧洲背后又有我的支持,想想看,你将会开创多么波澜壮阔革命事业。”李富贵抛下了甜蜜的诱饵。

索岚终于决定接受这个合作,毕竟在这样一个合作中李富贵最厉害的手段不过是停止援助经费,这样看起来不管怎么算自己这一方都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十七章 营救计划

徐继畲在淮阴只呆了几天就产生了要写一篇游记的想法,进士出身做过巡抚的他这个时候还没有依附李富贵的想法,不过淮阴的所见所闻实在让他创作的欲望变得不可遏制。最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淮阴城里几条水泥铺设的公路和上面来来往往的黄包车,这也是李富贵最为骄傲的两项成就,因为这两样东西已经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水泥铺设的道路平整如镜,这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实在算是一件奇景,再辅以街边那些两三层的小楼和窗明几净的玻璃窗,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要知道当时即便是北京也是晴天一团灰、雨天一地泥,道路设施相当糟糕,城市建筑也大多十分破旧。

而徐继畲对黄包车也是大加称赞:“以一人代曳驰行,稳而价廉,实为一桩美事。”兴趣盎然的徐继畲忘了李富贵的学历,摇头摆尾起来。

从这一句话中李富贵就知道这个徐继畲是自己人,因为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效率,这在当时的官员中极为罕见,实际上很多保守的士大夫们反对技术革新的一条重要理由就是任何革新都将会节省人力,于是他们就悲天悯人替那些被节省下来的人力的生计考虑,比如黄包车以一人拉一人,与原来的轿子相比最起码要裁撤一个人,多的就要裁撤七个人,如果是他们看到黄包车一定会说:“天下轿夫以十万计,经此裁撤十去六七,况废一人则五口之家不得赡养。是三十万人之生命,托与此矣,何为必用机器,以夺此数十万人之口食哉。”

不管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家伙是怎么想的,黄包车还是以价廉、快捷开始风行起来,连北京也开始渐渐出现这种搅风挟尘、声震与耳的车辆了。与黄包车相比自行车就很不成气候了,淮阴只有少量的自行车,还全都是进口的,这种一个轮子超大,一个轮子巨小的车子连李富贵都不敢尝试,只有衙门里的一些信差被迫使用这种交通工具,他们的主要作用还是观赏大于实用。徐继畲对自行车也是颇多不屑,在他看来这种东西正是西方人奇淫技巧而惠不至的典型,虽然看起来非常神奇,但是并无什么真正的好处。对于这种观点李富贵不置可否,虽然他知道自行车将在未来大行其道,可是就目前而言它的确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

在淮阴的见闻中如果说最让徐继畲震惊的莫过于火车和石印局,任何一个第一次见到火车的人都会被它的声势所吓倒,徐继畲也不例外,震惊之余站在那里忘记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