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页

烽烟尽处[校对版] 酒徒 2747 字 2022-11-13

“是啊,生为军人,死在战场上是我等的荣幸!”副司令员张霁云站了起来,勉强笑着回应。

“我只恨自己不能亲手杀掉那些背后捅游击队刀子的家伙!”刘国梁还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咬牙切齿地补充。

“你早晚有这个机会!”苏醒轻轻点头,然后将话头拉回察北军分区自身,“咱们这边怎么样?下面各支部队受没受到波及?”

“鬼子这次进攻的重点,主要在山西。察哈尔南部的同志们多少受到了点儿波及,至于咱们察北,目前还没受到任何影响!”情报领域是刘国梁的专长,想都没想,他就如数家珍般汇报。

“那就好!”苏醒咧了下嘴,如同土财主般庆幸地扶头,“咱们这边一切都才刚刚开始,连架子还没拉起来呢,若是给小鬼子注意上了,麻烦可就大了。”

“即使没受到小鬼子的重点关注,咱们这边,最近恐怕也不会太轻松!”刘国梁想了想,觉得还是把自己刚才跟张副司令之间的话题,再跟苏醒这位司令员兼政委再讨论一番,“喇嘛沟游击队那边,最近的发展可能出现了点问题!”

“王胡子?”苏醒立刻就跟麾下的具体人物对上了号,愣了愣,迟疑着追问,“你是说王胡子那边?他那边出了什么问题?前一段时间,他不刚刚打了一个打胜仗么?”

注1:阎锡山在抗战期间,态度一直摇摆不定。虽然在初期曾经说了很多豪言壮语,但发现日军实力远比自己预想的强大之后,又试图在日军的保护下维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导致晋军对八路军的态度,也变来变去。甚至出现了日军进攻八路军军时,晋军在旁边大力配合的情况。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著《华北治安战》记载,双方“进行得非常密切,事实上双方的联络已成公开的秘密”,并曾两次缔结停战合约,进行多次物资交易。日军对晋军进行的分化瓦解工作中,“获得很多俘虏和投降部队,以之改编成山西剿共军两个师”。

第四章 兄弟(3)

这口吻,居然和副司令员张霁云刚才对红胡子的评价差不多。刘国梁气得胸口一挺,本能地就想开口提醒苏醒不要犯唯军事主义错误。然而转念一想,对方毕竟是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必要的权威还是应该给与足够的尊重。咬了咬牙,喘着粗气说道:“单纯从军事角度,王洪同志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的确卓有成效。然而把军事和政治两方面综合考虑,他的一些做法却不是很妥当。比如说……”

稍稍停顿了一下,他决定还是先从比较不重要的部分说起,以免引发苏醒的反弹,像刚才张霁云一样护短,“比如说,他准备利用俘虏组建白俄中队这件事。就做得非常欠考虑。要知道,那些人可都是在苏联境内欠下过累累血债的白匪,对苏维埃政权的仇恨几乎都刻进了骨头里。咱们同样是共产党的队伍,怎么能招揽这些仇人呢?”

“是么,有这种事情?这个王胡子,还真是有点气魄啊!他的报告在哪呢?让我先看看!”苏醒听得一愣,快步走到桌案前,笑着抓起电报。

“在第三段第二行!”刘国梁瞪了苏醒一眼,非常不满地回应。从对方的表情上来看,好像根本没觉得红胡子的行为有什么出格。反而带着几分欣赏的味道,好像红胡子此举是为八路军争了光一般。

“……经深入调查和审理后,处决了三十几名手上有多条人命的惯匪和白匪骨干。遣散了一百七十二名年龄偏大,罪行相对较轻的白匪。还有一些劣迹不明显的白俄匪徒,经批评教育之后,已经认识到了他们自己以前的错误,发誓要痛改前非。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游击队决定从中挑选三十岁以下,身体健康且无不良嗜好者……”苏醒没有注意到刘国梁的情绪,一边看电报,一边低声将上面的内容给念了出来,“……作为新鲜血液,吸纳进游击队内,以弥补游击队最近一段时间减员较大的缺陷……”

“我觉得没什么不妥当啊!”放下电报,苏醒转过头,看着刘国梁的眼睛,坦诚地跟对方探讨,“那些年富力强,又没犯过太过分罪行的俘虏,直接与惯匪一起处决掉,肯定不行!如果把他们放了,他们年轻轻的又肯定不甘心在草原上默默无闻的当一辈子牧民,弄不好,没几天就得重操旧业。还不如让他们加入游击队戴罪立功呢,好歹也是摸过枪的人,上了战场不会表现太差!”

“可他们,他们是俄罗斯人,在苏联境内欠了累累血债的!”刘国梁忍无可忍,再度大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