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页

烽烟尽处[校对版] 酒徒 2218 字 2022-11-13

“向北?”张松龄的脑子终于有点儿不够用了,瞪圆了眼睛低声重复。

“嗯,是去苏联留学!学习工业设备的生产与维护技术!”对张松龄没有保密的需要,八分区政委王远音点了点头,压低了声音回应。“中央一直认为,咱们国家近百年来,屡遭列强欺凌。统治阶级腐朽只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没赶上工业革命大潮,则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陆续派遣一批有志青年到工业国家学习,准备在抗战胜利后,着手建设咱们自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这个想法,可真够长远的。即便张松龄这种受过正规高中教育的“知识分子”,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可惜自己早已经放下课本多年,要不然,说不定这回也能跟着一道去长长见识!

正在内心感慨不已的时候,又听王远音继续说道:“不但苏联会派,英国和美国也会陆续派一些人去。原本这批人准备走绥远的,但是傅作义那边最近……。喂,你小子在听我说么?别溜号!咱们把丑话说到前头啊,你小子在路上可是得保护好了他们!否则,万一有人出了事儿,老苏即便再护短,也少不了你的三百大板!”

“是,保证完成任务!”张松龄听得心中一凛,立刻收拾起纷乱的心思,立正敬礼。

“必须保证!”王远音郑重还了个礼,低声强调,“去吧,回去后跟特务连里的同志告个别。然后回到我这里集合。需要带什么武器,无论是长短家伙还是子弹手雷,你都可以打报告,我全都照批!”

“谢谢首长!”张松龄赶紧又敬了礼,然后小跑着出门。两天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用到和战友们告别上还真有点儿紧张。第三天一大早,他带着特务连全体战友赠送的日本军刀和战马,返回了晋察冀根据地八分区司令部。又耽搁了一天之后,与一众需要掩护的对象汇合,结伴向北而去。

这群学生娃年龄与他都差不多大小,家境在当地也属于相对殷实的层次。所以跟他小张连长,倒也能找到许多共同语言。特别是翻过长城时,听到张松龄随口讲述了几段古代典故之后,心中更是大生相见恨晚之感。围在张松龄的鞍前马后,七嘴八舌地询问,“张大哥参军前是学生吗?在哪里读的书?”“听您的口音,好像是山东人吧?怎么打鬼子都打到塞外去了?!”“刚才那几段故事,是《明史·食货志》里头的内容吧!您读过的书可真多!”

“不是多,是当年胡乱读书,读杂了,刚好记得这么几段!”张松龄摆了摆手,笑着自谦。看着这群青春洋溢的学生,他就好像看到了当年坐火车北上的自己。只可惜,这一路上,没有人再组织他们唱《五月的鲜花》。

“能把明史看到这么细的地步,怎么可能是胡乱读书?!”年青学子们都容易较真儿,一位圆脸短头发的女生迅速从张松龄的话中找到了破绽。“张大哥一定是效仿了当年的班定远,不愿看山河破碎,所以投笔从戎!”

“是啊,张大哥一看就是员儒将!”另外一名来自汪伪占领区的女生眼睛忽闪忽闪,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拜。“与很多人,与很多人都不一样!”

“你见过我这么黑的儒将么?”张松龄被大眼睛女生话给逗乐了,笑着反问。从军这么多年来,他还是头一回遇到跟自己生活教育背景都非常相似的女孩子,本能地就愿意跟对方多聊几句。

“怎么,怎么会没有?”大眼睛女生被问得愣了愣,不服气地辩驳,“明史里的常遇春,不是,明史里的徐达,不是,传说中的呼延庆,不是不是不是,传说不算,正史中的……”

“行了,杨柳,你别费劲了。史书上,怎么会记载武将的长相?!”其他同学见大眼睛女生举不出例子来,赶紧低声帮腔。

“怎么会没记载?肯定有,只是我读书,不像,不像张连长那么细!所以,所以才想不起来。等有时间再去翻翻,肯定能找得到!!”大眼睛女生看着张松龄,越看,越觉得那幅古铜色面孔,充满了阳刚之气。连带着脖子和手背上的伤疤都神秘了起来,仿佛关联着一个个气壮山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