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里面上百名花蝴蝶似地丫鬟,有些都已经嫁人了,最令人奇特的,就是女孩们衣着随意,脸上几乎都不施脂粉,更没有盘起那复杂费时的头型,而是简单的结了个马尾,用一根簪子固定了事。

还有就是人人手中抱着几本厚厚的书籍,院子外的花架之下,放置着几十张长木桌,上面摆放笔墨纸砚还有一堆木棍和白色鹅毛,令人遗憾。

“这些孩子在做什么?是在读书嘛?瞧得怪有趣的。”老祖宗拄着一根南极仙翁沉香拐棍,好奇的四处打量。

王氏和朱元香相视一笑,她二人多少知道些内幕,正好瞧见一身素白梅花春衫的李氏走出来,笑道:“老祖宗,这里是做学问的地方,就好像那翰林院,只不过咱家没有学士和翰林进士,只有自家的丫头们。”

摇头失笑,老祖宗笑骂道:“灏儿真是胡闹,这学问从古至今,都是那些才子专研的,一些女孩家不学打理家业,弄这些事做什么,这孩子。”

瞧见老祖宗和太太过来,李氏急忙快走几步,笑道:“老祖宗过来了,这就去喊灏儿还有姑娘们。”

“奶奶,看看这房子修的好看嘛?”不知何时,张灏笑嘻嘻的钻了出来。

这献宝似地话,却说的老祖宗和母亲王氏笑了,其中老祖宗很怀念的看着类似后世教堂般的建筑,数落道:“真当奶奶没见过世面?这色目人修的礼拜堂,奶奶可见的多了呢。”

恍然大悟的拍拍头,张灏哈哈一笑,点头道:“怎么把这事忘了,那北京城还遗留不少阿拉伯人建造的宫殿,元朝总算是做了件好事,要不然,这么多书籍,也不知何时能翻译完。”

翻译书籍是件很繁琐费时的事,尤其需要有一定学问的学者,不然往往就得翻译的驴头不对马嘴,有了居住在北方的大批阿拉伯人后裔,翻译工作就显得很轻松了。

最难得的,就是阿拉伯人早就把西方尤其是古希腊的一些孤本名著,经过很久的时间,整理翻译成阿拉怕文,拉丁文等,在东西文化交流上,此时的阿拉伯世界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穆斯林世界的文化,在元明之时绝对是最璀璨的时期,正是这时期涌现出无数著名学者,开放研究的学术氛围,比之中国要灿烂的多,即使这些人文科技还没有达到汉人的最高水准,但系统性和科学性,无疑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同时期,欧洲还处在中世纪的愚昧时代,要不是有阿拉伯世界上千年来的文化融合,又经过西班牙率先引进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学者,后来吸引欧洲各国的大批学者,僧侣,艺术家到来,通过这些人,慢慢在欧洲各国就出现了许多高等学校,更是逐渐演变成了综合性的大学学府,不然所谓的欧洲文化复兴,绝对会因此而被推迟数百年之久,因为欧洲无数珍贵书籍,都已经被宗教下令烧毁,很多知识传承都是借助阿拉伯人才得以保存完整的。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更是因为帝王统治需要,使得中华很多知识传承出现了混乱局面,真正有用的天文,地理,建筑,数术,航海等等方面,统统都成了小道,只有一些对此感兴趣的读书人会自己凭借着兴趣专研,比如徐霞客的地理研究,但更多的读书人一心攻读诗词歌赋,成天只知道之乎者也,却把圣人真正的目的给遗忘了,那就是用知识学问去改变民族,绝不是靠着锦绣文章而升官发财。

张灏简单的介绍下这里,这建筑被他称为智慧之殿,也就是仿照阿拉伯人最著名的智慧之宫,里面不但珍藏永乐大典的全部书籍,还有无数来自西方的珍贵典籍。

“奶奶,这是塔巴里的历代先知与帝王史,这是海木达尼的阿拉伯半岛志,这是一位游者亲自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的苏莱曼东游记,还有曼苏尔医书,里面有治疗天花和麻疹的篇幅,还有名著金草原,其他的那我也说不上来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