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问题官员何妥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840 字 2022-11-15

“末将见过刘先生。”张定和不知道刘焯是谁,可是“大儒”在这个时代的含金量可不小,令张定和肃然行礼。

“将军不必多礼。”刘焯还了一礼,微笑道:“今后都是同僚,请将军多多关照。”

“不敢当、不敢当。”张定和忙不迭的说道。

“见过刘先生!”除了为友几十年的刘炫激动得双眼发红,余者尽皆恭恭敬敬的向刘焯执弟子礼。

刘焯一一还礼。

杨集见大家都熟悉,也见识了一名大儒在这年代的影响力,心中大是喜悦,若是有朝一日没有人用了,完全可以把“二刘”的招牌打出去,到时候,人才还不得滚滚来?

他向刘炫说道:“光伯先生,你先带士元先生熟悉熟悉凉州。”

“喏!”刘炫心知杨集是给他们叙旧的机会,感激的行了一礼,将老友请去了官房。

这时吏曹虞世南拱手道:“大总管,正式开会之前,我有个想法要说一说。”

杨集笑道:“你说!”

虞世南拱手道:“修路!”

“具体说说看,修什么路?从哪里到哪里?”杨集顿时来了兴致,他在出发之前,已经派快马将朝廷决策先一步送达,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就是移民五十万户、修关中到庭州的直道,代行长史之职的虞世南显然是从中得到了什么新想法。

“整体来说,就是朝廷所指的直道。朝廷的要求是从关中到庭州,但我广泛征集意见时,许多商人都说不太合理,而太妃更是提出了修两条的方案,我心中是十分赞同的。”

“哪两条?”杨集想不到老娘也参与了进来,感到有些哭笑不得。

“第一条就是朝廷说的主干道,我们可以从凉州直直的修到瓜州与鄯善交界,若是有朝一日拿下了鄯善,可以继续向西延伸,抵达蒲昌海以后,沿着北河(塔里木河)继续向西,直抵焉耆国,这样的直道运兵行商都十分便捷,如果从瓜州拐向西北的话,就有点得不偿失,也不符合大隋的战略要求了。至于另外一条,则是直道上的支线,从瓜州经过星星峡,进入伊州、庭州。这样一来既能缩短关中到西域的时间,也能将瓜州、伊州、庭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说到这里,虞世南强调道:“实际上,这两条路也是丝绸之路开通以来,胡商一直走的商路,虽然有人曾想找更便捷的路,去始终没有比这更合理、更便捷的路。如果我们按这方式来修,不仅仅符合大隋西部战备需要,也符合实际要求。”

“你的意思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杨集笑着说道:“其实我在提出‘要致富先修路’时,就有‘主干直建、多修支线’的设想,若是一一修成,四通八达的道路就像卧在大地上的多足蜈蚣一般,起到沟通东西南北的作用。”

“大总管所言极是。”虞世南心服口服。

“我也就说说而已,但是具体怎么修,还得大家群策群力。”杨集说道这里,又问道:“可有施工的方案?”

“有!”虞世南拱手道:“这条路非朝夕之功,我们先从最简单的河西走廊开始,以积累修路经验。”

“河西走廊还要修?”杨集听得为之一愣,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抵玉门关,南依祁连山,北靠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以南,东西长约两千余里、南北宽度从几公里至四百多里不等,走廊内部地形起伏、趋于平缓,可以算是准平原,这又什么好修的?

“大总管有所不知。”虞世南拱手道:“河西走廊虽然有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等特点,但劣势就是南北宽度太小;而千百年以来,往来的军队、商旅随便纵马,如此大规模的践踏成路,使许多可利用的好地板结成路;长此以往,走廊可用之地迟早会消失。故而我认为必须修出一条明明白白的路,以约束往来军队、商旅,免得草场、良田全部被践踏成路。”

杨集点了点头:“那么这条路靠北修,还是靠南?”

“靠南方的祁连山修!”虞世南解释道:“一方面是考虑整条直道的平坦、笔直;另一方面是解决往来行人补给水源的问题,因为走廊内的河流皆是自南向北,可是有很多河流到了走廊中间就渗入地底,到不了北方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一带,若是直道靠北修的话,得不了水源人行人照样到处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