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斗将,人外有人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3488 字 2022-11-15

杨集既不了解敌军士兵的战力战意、主将的统帅力,也不清楚幽州军,就种不知己不知彼的窘境,便是他忐忑不安的主要原因。

如果来犯之敌是两三万人,他或许会考虑避实就虚、游而不击;但叛军却只有一万余众,这不仅给了他歼灭敌军有生之力的机会,同时也能借助这种试探般的战事,让他窥探敌我双手的战力、作战意志,为之后的战争提供必要的信息。

“歼灭叛军!”

“歼灭叛军!”

将士们在十名郎将的带领下,大声咆哮。

刹那间,枣林镇的气氛骤然一紧,一万余名精骑杀气腾腾、浩浩荡荡的向叛军的来路迎去。

。。。。。。。

朝廷军、叛军相对而行,很快就在枣林镇东南一片辽阔旷野里遇上,两支万人骑很默契的两里之多的距离停下来,紧急的整理战阵,摆出最佳的阵形。

两军遥遥相对,幽州军列出了雁形阵,前锋如排头雁,左右两翼向前梯次排列,整体呈现指向前方的“v”字形,这是最典型最犀利的进攻战阵,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过精锐前锋在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其弱点就是后方的防御比较薄弱,但是方圆二十里内,就是这一支叛军,杨集也不担心被叛军端了后路。

而叛军却摆出了方圆阵,军旗位于阵形正中间,外围兵力层层叠叠的布防,机动兵力在内,这是一种十分经典的防御阵形,此阵的的特点就是阵形密集、防御力强,但这种布局也限制了军队的机动性,缺少变化,哪怕敌军败退了,亦难迅速张开阵形去追击。

杨集也认得方圆阵,知道此阵的特点,相传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赵国四十多万大军被围,赵括就是在以营盘之内,以二十万大军摆出了“死”的方圆形,秦将白起识得此阵的厉害,不敢轻易攻击,只得把守长平各个要道,最终以“无赖”一般的对峙方式耗尽了赵军的粮草,最终迫使赵军不战而降。

叛军气势汹汹而来,却摆出了防御为主的战阵,让杨集不解之余,又产生了些许担忧,如果对方是集白起、赵括之所长,对自己玩一出疲兵之计,那麻烦就大了!

就在杨集思索之际,只见叛军军旗向前疾奔,一名年轻大将在一队精骑的护卫下,手执一杆长矛策马而出。

此将身材魁梧、膀大腰圆,手中精铁打造的长矛粗如成年人手臂,但是在他手中却轻如无物,使人一看便知是员勇猛过人的悍将。

他来到阵前,单枪匹马的跃马而出,手中长矛遥指前方的幽州军阵,神采飞扬的纵声大喊:“对面的敌军,谁敢和我决一死战?”

“阵前斗将?”杨集脸色一黑,这是他万万想不到的结果。

按照古例,两军交战之前会先来一番龙争虎斗般的阵前斗将,许多勇悍的武将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彰显自己勇武、获得主帅和主君青睐。若是赢了,不但起到鼓舞己方士气、打击敌军士兵的效果,而且本人也能进入主帅、主君的视野,瞬间就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变成名利双收的大将。

但是时至今日,中原的将帅更喜欢玩高级的斗阵、斗智,早就不太流行阵前斗将了!所以叛军主将忽然来这么一招,着实是让杨集大感意外。

“大王,此将名叫王拔,乃是汉王麾下第一悍将,号称是打遍并州无敌手,端的是骁勇无比。”侯莫陈乂向杨集介绍道:“王拔喜欢单枪匹马斗将,若是杀死杀退敌将,则率领数十精骑直取敌军中军,以勇悍之势夺旗斩将,使敌军群龙无首、一片大乱。”

“竟然有人叫王八?”听了侯莫陈乂的介绍,杨集差点笑死,他侧头看了看旁边,发现不仅是薛举、尉迟恭、李大亮跃跃欲试,连“文官”中的杨善会、魏征也蠢蠢欲动,便说道:“谁去宰了这个王八。”

“末将愿往!”尉迟恭也不等杨集同意,便催马向战场奔去。

杨集长这么大,只见到一次阵前斗将,那就是杀向大湖区的时候,贪汗可汗先后派出两名突厥勇士与薛举斗,不过双方武艺差距太大了,薛举就像玩儿一样,看得一点感觉、一点兴趣都没有。

而在演义和影视作品的作者,为了展现主角和正派的勇武、创业的艰难,往往会安排武将去单挑,通过惨烈的单挑来体现正方将军的忠诚、不屈,并且反衬出敌方的强大、嚣张、桀骜。当正方将军浑身是伤的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以后,兵多将广的反方立马就形成一将死全军败的模式,但是在实战中根本就不存在,顶多只是令己方士气受到一点影响而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薛举当初的单挑战,他接连杀了两名名扬草原的突厥勇士,可是突厥军却连一点反应都没有,最后还是得靠火马来破阵。

当然了,如果己方有一名骁勇无比的万人敌,那么此将也能在双军混战过程中起到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他可以像王拔这样,率领数十名悍卒直捣敌方指挥中枢,以夺旗斩将的方式捣毁敌军指挥系统,使敌军陷入群龙无首的乱象,从而为己方大军创造击溃敌军的战机。而己方主帅,则是根据这名万人敌创造的战机,指挥军队精准而有效的攻击敌军要害之处,最终将敌军杀得一溃千里、血流成河。所谓的一将抵万军的“万人敌”、百万军中斩上将首级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作为武艺不差的男人,杨集也有侠客梦、英雄梦,他对热血沸腾的阵前斗将同样充满了兴趣和期待。一见尉迟恭上前,便带着本部将官上前为他掠阵。

虽然尉迟恭武艺高强,并且以勇武之名传到了千多年以后,但是他出名的时间段,是乱世之争的末期;在这之前,天下相互征伐、相互兼并的惨烈战争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当属于尉迟恭和秦琼、罗士信、裴行俨等人的时代到来时,诸如杨玄感、史万岁、长孙晟、吐万绪、鱼俱罗、张须陀、薛世雄、薛举等人的厉害武将早就死了,而在群雄混乱的年代里,又有多少无名却厉害的武将在战斗中死去?所以秦、尉迟、罗等人,颇有一种“成名早不如成名巧”的意味。

此时的尉迟恭,武艺虽然精湛,但是他还很年轻,身体素质没有达到人生巅峰,也缺乏与悍将生死搏杀的经验。而对面的王拔却已经在名将遍布的年代里,以个人勇武闻名于悍将辈出的并州了,他必定有过人之处。

杨集有点担心尉迟恭斗不过王拔,令薛举做好救人的准备,薛举正值人生的巅峰,他此时武艺之高、力量之大,实非尉迟恭可比,他闻令便策马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