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捧杀?反杀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3324 字 7个月前

念及于此,杨广忍不住看了左顾右盼的杨集一眼,一颗心忽然剧烈的震颤一下,暗自想道:“如果真是两位叔父和弟弟死于阴谋,那么下一个九成九就是这一位了。自己是不是要小心一点?是不是应该提醒这位也要小心一些?”

“圣人,兹事体大,不可擅动,事后理当做到周详计划,否则必将使军改旧事重演,若是因此而造成政局动荡、天下动荡,那便得不偿失了。”就在杨广思绪纷至沓来之际,苏威出声道:“但是删减军府之事一旦圆满完成,必然是一件名垂千古的功勋。卫王身为宰辅之首,于军方之中更是威望绝伦,更为重要的是卫王对军队改革有着十分经验,臣以为除了卫王之外,再也没有人适合领衔改革了。”

“臣附议!”

“臣附议!”

“末将附议!”

“末将附议!”

各派将官纷纷起身附议。一时间,百福殿争吵四起、热门异常。

杨广看着下方各派代表气调一致,两条剑收下的眸子闪了一闪,心头却是不由涌起一阵凛冽的颜颜冷意。

杨广政治嗅觉十分敏锐,眼看着苏威话里有话、剑指杨集之后,各大政治势力的代表却罕见的达成默契!可见他们已经在对待杨集的问题上,达到了高度的共识。

简而言之,随着杨集成为尚书令,这些政治势力代表尽皆感到一股庞大的压力,都在担心杨集入主中枢、成为事实上的百官之首,于是,各派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担忧。

必须压他一压!

毕竟在他们看来,杨集除了在军事上话事权极重之外,还有插手民政倾向,而他本人在中枢之中,又是检校兵部侍郎、右卫上将军;一旦他成功入主中枢,那么他和身后的卫王系、皇族势力必将大肆掠夺议事堂和三省六部、九寺、十二卫四府权力,所以就连裴矩、萧玚等与杨集关系亲近的人,在对待杨集的问题上,也都予以默认,虽然他们没有出声赞成,可是他们却也袖手旁观、默然以对。

但是这些人又不能、不愿、不敢与杨集直接发生冲突,唯一的选项也只剩下捧杀了。而此时此刻,他们看似好心、看似对杨集有信心,实则是希望杨集扛下删减军府这个涉及数百万人利益的大事;最后要是闹出什么大问题,那么杨集自然像当初的宇文述一样,要站出来背黑锅。

事情要是闹到那一步,杨集就会从俯瞰众生的“军神”神坛上跌下来,继而在天下造成一种“彼年少识浅、不通军政大事”的印象,彻底将杨集限制在带兵打仗的将帅、只堪为地方“小官”的角色之上。

这种共识,没有人会叙说、也不用说出来,但是在几个政治派系之间却达成了惊人的默契。

面对这纷纷扰扰的一切,杨集只是冷眼以对,他算是看明白苏威这头老狐狸的险恶用心了,不过他毕竟只是一个臣子,看待问题的时候,与杨广这个当皇帝的,自然有所不同。

他觉得这头老狐狸完全就是摸准了他的脾性和心思,知道他杨集已在凉州呆了五年之久,如今既然成功歼灭了吐谷浑,也就没有理由继续赖在凉州不走了;接下来,他杨集必将遵照自己所提出来的“五年换届、不升则调”的政策,主动请辞。

然而以他杨集现在的身份地位、国家无战事的局势来说,一旦他离开凉州,杨广肯定不是把他调往另外某个州,而是让他正式担任尚书令和检校兵部侍郎、右卫上将军等职。在这个前提之下,对他信重无比的杨广不但不会让他坐冷板凳、当吃干饭的散官,甚至会有九成的可能把尚书令实化。

尚书令要是再一次化虚为实,苏威这个尚书省左仆射的权力少说也要下降一半左右;如果再把杨广对杨集的信任、对苏威圆滑的不满来算,那么苏威权力下降的程度就更多了。

鉴于自身权力所面临的危机,苏威因此故意以删减军府、大隋军事来羁绊他,免得他日后插手左仆射主管的权力极重的吏、民、礼三部。

至于军事之权,那是属于尚书省右仆射高颎的,哪怕他杨集以后尽数接手、完全架空了高颎,与他苏威又有何干?

其他人也觉得他杨集是个巨大的威胁,所以或赞成、或无言默认。

而史上的杨恭仁、萧瑀、卫玄、卢楚、王仁恭、薛世雄、李景、杨义臣、张须陀、阴世师、尧君素、王威、高君雅、皇甫绾、王辩、郭绚等等刚正不阿的忠臣良将,就是因为遭到这些人的联手排斥排挤、上进馋言,所以他们始终无法入主中枢、无法执掌大权,最终要么战死、要么郁郁而终、要么顺应大势降贼……

如今的大隋繁荣昌盛、蒸蒸日上,这些可恶的政客竟然对他来这一套,简直是可恶之尤!

哼,你们不是不希望老子当尚书令吗?

老子不仅要当这个尚书令,连带检校兵部侍郎、右卫上将军也要干上了;就算不能气死、玩死你们这些王八蛋,也要让你们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