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带着捷报回大兴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182 字 7个月前

“不说此事了,至于何时出手,你交待下去即可,无须事事都要问我。”杨集很不负责的把刺杀元敏之事交给了郝瑗,沉吟着说道:“承渊,我俩很快就要跟着圣人北巡了,而北巡必然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以我估计,少说也要几个月的时间,而在这期间之内,大隋内部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们不能有丝毫大意。”

“官场之上,凉州有李靖、杨善会、虞世南、王琮、张须陀等人在,此外钱世雄又成了关中扶风郡太守,帮凉州牢牢看守几个联络东西的各个门户;私下里,大兴有公孙大总管、洛阳有敬之(凌敬字)、临洮有正本,所以大后方、用不着我们操心。”说到这里,杨集看了认真聆听的郝瑗一眼,继续说道:“但是在并州、幽州、冀州,我们的势力却是形同于无,使我们面对山东士族之时十分被动,更无法了解对手最新动向,所以天门并州分部、幽州部分、冀州分部务必尽快起来。”

杨集提到的并、幽、冀三州,现在是卫王系势力、‘暗势力’最为薄弱的地方,然而此之三州恰好又是世家门阀横行、世家门阀说了算的地方。其中的并州南部有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河内张氏;并州北部有太原王氏、太原温氏。幽州有范阳卢氏、渔阳元氏;而冀州自北向南,分别是博陵崔氏、河间刘氏、赵郡李氏、渤海高氏、清河崔氏等等……而这种世家门阀根深蒂固、实力雄厚不说,彼此之间的关系更是层层叠叠、错综复杂,令人难以梳理。

诚然,杨集现在是可以借助王府商队的便利,从而探听到了一些消息,但王府的商队毕竟行走在明面之上,他们得到的消息要么无关紧要、要么是当地世家门阀刻意放出现的风声、要么是当地世家门阀散射的假消息。

所有消息的真实性无法保障不说,他们这些决策者的思维甚至可能被对方的假消息带得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所以卫王府卫王系如果没有设立“专业”的情报点、没有部署“专业”的情报人员,根本无法及时了解对手动向;而及时针而对之,更是无从谈起。

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提起情报机构,主要是杨集防止他伴驾北巡期间、内地发生一些针对他们卫王系的大事;而他远在万里之外,不能及时获悉并应对;另外就是他身边除了杨广之外,还有诸多文武百官,而这些人的存在、以及间接性的监视和牵制,使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放不开手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全部交给“留守”人员商量决定。

原本郝瑗和公孙桓足以应对一切、足以代表他行事,但是他离不开郝瑗,剩下的公孙桓毕竟只是一个前辈级的谋士,缺乏决断的能力魄力和足够的经验,光是他一人,怕是应对不了强大和可怕的世家门阀;所以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寄望于情报人员事先打探到消息,以便于他们事先察觉、并做好应对的准备。

“大王放心,在天门创立之初,卑职等人就专业以天下各州进行分析过,也将并、幽、冀、荆、扬七州视为重中之重,只不过此之七州势力众多、世家门阀多众,若是我们贸然让天门大量精锐进入,必然引起对方注意、警惕,因此我等决定徐徐图之、逐渐渗透。就目前来看,情况十分可观。接下来,卑职专门和公孙大总管沟通此事,并用飞禽传书的方式通知正本、敬之他们,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向并、幽、冀三州加派得力人手。”郝瑗明白杨集的担忧所在,建议道:“若是实在紧迫、实在急须,卑职建议大王向并州独孤刺史、冀州滕王询问一二;而幽州方向可咨询燕询,毕竟他们燕家是涿郡郡望,底子十分雄厚。”

“他们三人与大王私交极好,有着诸多瓜葛,他们给予的消息,必定是经过甄别之后的内容。”说完,郝瑗又提示道:“不过自古以来的帝王都十分忌讳京官与地方官私下沟通,而且欠下的人情很难偿还,所以大王若能不用以上三人、最好还是不用。免得欠下人情、免得授人以柄。”

郝瑗最后这番话,令杨集深以为然、深表赞同。毕竟打探别人的情况是件见不得人、见不得光的事;如果不到关键时刻,最好还是不要去求助外人。不过大舅独孤楷、堂兄杨纶、燕询倒是可以当做紧急事情发生时的备用人脉关系,能不用则不用。

念及于此,杨集向郝瑗说道:“嗯,就把他们三人当作迫不得已时刻的备选关系吧!此事,只管交给公孙大总管来办即可。”

大总管公孙桓在成为开国卫昭杨爽谋士之前,本身是一个潇洒不拘的道士;他年轻的时候,固然时不时光照平康坊南曲的生意,但是他却没有成家的念头,直到遇到温柔似水的张沈氏,公孙桓忽然有了成家立业、传承公孙家香火的念头。

“老两口”征得张出尘的同意以后,公孙桓便以娶妻的阵容和规则将张沈氏迎娶入门。他现在不仅有继女张出尘,而且他们‘老两口’竟然枯木逢春,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公孙桓虽然是一个足智多谋、文武双全、经验丰富的智者,可是他以前颇有道家清净无为之风,直到一个多月前,晋升为“爹”字辈以后,公孙桓的心态变得以前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