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言和者,以卖国罪论处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245 字 7个月前

康鞘利三十岁出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粟特人。李渊史上在晋阳起兵的之前,早有准备,他生恐自己打不过朝廷、反王们,便听了李世民的建议,向突厥人称臣,同时为了获得突厥在军事力量上的全力支持,他还给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与始毕可汗达成了一个协议,信上说“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意思是说当今天下大乱,我要也起兵反隋,如果你能帮我,无论我打下哪里,那里的人口和钱财,都给你。

有了这个“李渊”为先例,李家子孙便以此为祖制,安史之乱时,他的子孙唐肃宗用这种办法向回纥人借兵,唐肃宗和回纥人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后来回纥人攻下关中,把关中洗劫一空,留了个空城给唐朝。

可以说,李家父子是开了一个极坏先例的人物,致使后来的反王以此为例,纷纷引异族入境、争夺天下。于是王夫之便在《读通鉴论》上说“唐起兵而用突厥,故其后世师之,用回纥以诛安、史,用沙陀以破黄巢,而石敬瑭资契丹以篡夺,割燕、云,输岁币,亟病中国而自绝其胤。”

而史上的始毕可汗便是因为李渊之所承诺,令康鞘利率领突厥大军帮助李氏父子夺取天下,虽然“史书”只说突厥人出了战马,还粉饰说成功的骗了突厥人,然而事实上却是“童子木上悬白幡,胡兵纷纷满前后”。

对于这一点,国学大师陈寅恪就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上说“吾民族武功之盛,莫过于汉唐。然汉高祖困于平城,唐高祖亦尝称臣于突厥,汉世非此篇所论,独唐高祖起兵太原时,实称臣于突厥,而太宗又为此事谋主,后来史臣颇讳饰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显于后世……”

康鞘利此时虽然名声不显,可在突厥却是被寄予厚望俊杰,他现在是启民可汗所任命的附离万夫长,效力于阿史那咄吉帐下(始毕),这番南下,便是为了“议和”打前站。

时间尚早,康鞘利却已吃好了早饭,他一边拿着一根竹签剔牙,一边笑着向李孝常说道:“还真别说,大隋不愧是天朝上邦,厨子的手艺就是不错。同样是肉食,却远比我们突厥做得好看、好吃。”

李孝常看了粗鄙康鞘利一眼,眼中不屑之色一闪而没,微笑着介绍道:“康使臣有所不不知。我中原一向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做出来的美味佳肴要求色、香、味俱全。”

“眼下这还只是驿馆厨师的手笔,若是换成宫中御厨,那更了不起。不过据说卫王府的厨子手艺更佳,他们能够用寻常食材,烹饪出最顶级的佳肴。”

康鞘利是一个有心人,早在入住驿馆之前,便将鸿胪寺主要官员来历打探得一清二楚,心知这个李孝常虽然只是一名小小从事,可他的父亲是刑部尚书李圆通,而他们父子背后更是有陇西李氏这个庞然大物,一来二去,便与李孝常建立起了友好关系。他意味深长看了看李孝常,拭擦一般的说道:“吃了这些美味,我都开始厌恶家中厨子了。唉!我不求有御厨、卫王家的厨子,若是有驿馆这样的几名厨子,此生无憾。”

“这有何难!”李孝常很是豪爽的说道:“我李家多的是更好的厨子,若康使臣喜欢,送你三五个也是无妨!”

“那敢情好。”康鞘利哈哈大笑,开怀道:“李从事大气,你们汉人讲究礼尚往来,们我突厥人也是恩怨分明,从来不做亏待朋友之事。”说着,转身取出一个玉盒,推到了李孝常面前,示意对方打开看看。

李孝常打开一看,登时彩光氤氲而起,令人目眩神驰。盒子竟有两颗葡萄大小的珍珠。李孝常见过的奇珍异宝自然不少,可是眼前这两颗相映成趣的珍珠,让他情不自禁的呼吸急促,这两颗珍珠莹润剔透、颜色各异,每颗都堪称是价值连城之奇珍。

刹那之间,他的双眼都眯了起来,不过还是合上盒子,依依不舍的推了回去,向康鞘利说道:“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康鞘利心头冷笑,脸上却是故作不悦的说道:“这不是贵重不贵重的问题。而是这明珠在我看来,远不如朋友重要。难道李从事不愿交我这个朋友?不接受我的友谊?”

李孝常稍微想了一下,拱手道:“既然康使臣如是说,那我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又不值几个钱,这才对嘛!”康鞘利转嗔为喜,高兴的哈哈大笑的说道。

李孝常复又收下玉盒,感觉这个丑陋的粟特人也变得格外顺眼起来,忽尔又说道:“康使者,我刚从官署归来不久,听说朝堂之上,为是战、是和之事吵了起来!”

“哦?是吗?”康鞘利目光闪了闪,故作疑惑的说道:“我听说大隋在圣人可汗的治理下,大隋蒸蒸日上,国力远先朝。而君臣上下更是上下一心、同心协力,难道不是?”

见他满脸都是求教之色,李孝常心中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呵呵一笑道:“康使者说笑了,便是普通人就会因为自身利益,与旁人闹出各种矛盾,更何况是朝堂之上?我跟你说,我大隋官场与你们突厥一样,派系林立,只要一听说有利可图,便会闹成一团。只要有安逸的日子,就不愿打仗,所以主和之人比比皆是。就目前来看,主和之官是占据了上风,而家父就不希望打这场仗。所以隋、突之战多半是打不起来的,康使臣大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