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给杨集铺路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1722 字 7个月前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他巴不得杨集向他开口要钱,若不然,他良心不安。

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了张衡开头的弹劾、化解了

“翻桉之危”,宣政殿内举办的朝会终于进入了正题。议题是吏部尚书牛弘前几天提出来的,牛弘生活俭朴、事君尽礼、遇下仁厚、恪尽职守;虽讷于言,却敏于行。

牛弘特别喜欢读书、特别喜欢研究史书古籍,他有感于自己年事已高,无法胜任繁重的职司,多次向杨广辞去吏部尚书之职,希望杨广让他秘书省任职,研究浩瀚如海的藏书。

好让他把残生献给自己的爱好和梦想。但是杨广特别看重他良好的品德、识人之才,始终让他当吏部尚书、始终不答应他的请辞,死活都不放人。

无奈而妥协的牛弘便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即是把选官之权交给左右侍郎,自己负责把关。

杨广也觉得此举既看出吏部侍郎的品质、能力,也能让牛弘为朝廷培养人才,同时也满足了牛弘之喜好,于是便应他所求。

决定重新擢选吏部左右侍郎。如今的吏部左侍郎由宰相李子权兼任、右侍郎是许善心,这两人都是山东士族,且担任了很久,若是按照任满则迁的规矩来办事,他们早就应当下台了。

然而中枢要职毕竟和地方官府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可尚书牛弘已然老迈,而左右侍郎皆为山东士族,他们的存在无论是从权力分配来说,还是从选拔人才的公正性上说,都不合理了。

于是杨广打着任满则迁的规矩、旗号来办事,重新选拔左右侍郎。最终的候选名单,除了现任左侍郎李子权、右侍郎是许善心以外,还有扬州牧杨智积、尚书右丞李纲、太常寺卿裴蕴、太府寺卿元寿、兼任礼部侍郎的左武卫将军崔弘升、工部侍郎何稠、检校民部侍郎杨恭仁、太常少卿韦霁、吏部考功司郎中高孝基、礼部主客司郎中柴慎、河南府尹卢楚、京兆府长史李长雅、北方水师都督周法尚、武威太守樊子盖……另外还有颜之推之子、内史省内史舍人颜愍楚。

颜愍楚这个人在史上相当倒霉,他被杨集家的朱大厨烤来吃,结果还被朱大厨嫌弃的腐儒臭,改而吃了他的烤妾,却又嫌有骚味。

林林总总加起来,足有四十人。而这四十人都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文武双全、兼通军政、才德俱佳;二是在中枢任职、或者是在中中任过职,熟悉朝堂

“业务”;三是出自各方势力、各大门阀。此时的杨广看着汇总而来的名录,在下方群臣屏住呼吸、期待已极的百官心情中,他终于抬起头来,然而目光却落在杨集脸上,忽然问着:“卫王可有良言?”此言一出,大殿一片哗然。

很多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杨集,他们对于圣人这种无限的宠信,心底生出浓重的嫉妒之念。

这时,御史台司隶台大夫薛道衡终于忍不住了,他出列道:“圣人,廷推要职,自有章法规矩,岂容地方官、武将置喙?”薛道衡倒不是无理取闹、针对杨集,他其实也知道杨集有这权力,而且权力还很大,可是他认为杨集始终混在地方、混在军队,根本就不了解这些候选官员的事迹、品行。

但是薛道衡这个人空有肚才而没有口才,说话也不会婉转,现在没有把这个因由说出来,而是如此这般的一味

“排斥”,这就显得很难听、很不中听了。杨广冷冷的向他说道:“卫王身为议事堂宰相、尚书令,虽对朝堂不太了解,但也可以拾遗补缺、建言建策。朕如今广开言路、问计于尚书令,薛卿以为有何不可?有何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