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咎由自取,实非君负臣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134 字 7个月前

“免礼!”杨集坐到首位之上,放眼看去,都是以官员为主;剩下的,都是和李氏关系亲密、且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显然都是在听候消息,前来祝寿的李建成和李瑗也在下首坐着。

这些没有官职的人比起“落荒而逃”、“不通”人情世故的窦轨父子,却是有担当、聪明得多了。窦轨父子昨天生恐受到牵连,第一时间就在真相大白前离开了,他们这种行为不但恶了李氏亲戚、以及有可能“翻盘”的李氏,还给人一种畏罪潜逃的错觉,同时也让各大门阀代表看白了窦氏家族。而且如果有罪,又跑得到哪儿去?

所以窦氏父子那一逃,着实得不偿失。在他们的反衬之下,这些没有跑的人,反而给人一种坦荡、不怕查感觉。

至于李氏子弟,却也没有被尽数押走,还有几个重要成员在这里配合官府调查,其中为首之人名叫李威。

李威的祖父李远乃是西魏双十二大将军之一,李远在孝闵帝元年,因受儿子李植牵连,与几个儿子一起被宇文护逼令自杀。宇文邕执掌大权、为李远平反,追赠其为太保、谥号为忠。隋朝开皇初,杨坚又追赠李远为上柱国、黎国公,改谥号为怀,其爵由李威继承。

李威的爵位在昨天也被褫夺了,不过他在北周时期经过灭家之祸,且又是当过国公的人,倒也还能保持冷静。他知道侯莫陈yi和独孤怀恩都是作不了主的小人物,于是向杨集拱手一礼,声音沙哑的问道:“大王,不知草民还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这里的人数较多,而且很多人都是前来祝寿的门阀子弟、官宦代表,杨集为了避免大家事后说杨广苛待功臣、虐待功臣后裔,便说道:“陇西李氏于大隋有功,先帝不但向李公(李穆)说‘太师、上柱国、申国公器宇弘深,风猷遐旷,社稷佐命,公为称首’。而且在李公作古后,追赠李公为冀、定、赵、相、瀛、毛、魏、卫、洛、怀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与此同时,还对包括你在内的李氏子弟更是宠爱有加。及至圣人即位,依然信重有加。所以大隋王朝并没有亏待李氏。李氏落到这一步,着实是自己之过,怨不得人。”

众人脸上流露出了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的神色:正如杨集所说,大隋两朝皇帝没有亏待佐命开隋的李氏家庭,两朝皇帝对于李氏所立之功,基本上是加倍赏赐,未曾亏欠过李氏一丝一毫。而陇西李氏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完全就是李氏失节、作死所致,根本就怨不得皇帝。

李威等人李氏子弟闻言,也是默然不语。

杨集看了黯然神伤的李威一眼,又说道:“大隋立国至今,李氏子弟横行不法、犯下累累罪行。尔等的所作所为,想必李公心中也是有数的。你们的种种作为,我不会夸大其词,也不会有所隐瞒,无论是什么,我都如实奏禀于上。”

李威虽然心有准备,可是听了这番话,仍旧是面色惨变。他黯然半晌,叹息道:“大王言之有理。我李氏家教不严、家风不正,有负圣恩……”

“大王!”房恭懿见到李威似有求情之意,便抢先打起了配合:“您是宰相、尚书令,就否出言求情?”

杨集会意的说道:“李氏犯下的罪孽不但多不胜数,而且每一桩、每一件都是卖国,尤其是与吐谷浑勾结一事,直接导致数千名将士惨死于西海都护府。面对这等触目惊心的罪孽,即便是圣人想要法外施恩都难,否则,又如何向天下交待?”

“李氏唯一的出路、唯一的生机就是坦然认罪、配合调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果心存侥幸、隐瞒不报、抗拒垂询,谁也救不了他们。”

听到两人一唱一和的话,李威到嘴边的话被憋了回去。其弟李弘这时也拉过兄长的胳膊,以目示意。

李威也知道此时正是有求于人的时候,不能抱有丝毫不切实际的幻想,他长叹了一口气,苦涩的向杨集说道:“大王所言极是,我李陇西李氏落到这步田地,纯属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草民定当配合官府行事,以求一线生机、一条出路。”

“李公有此认识,那是再好不过了!”杨集点了点头,说道:“李公可将李氏诸多事迹录于口供、坦白交待,圣人还能施恩一二;如果推诿罪责、隐瞒事实,等于是自绝生路、把最后一线生机也给抹杀了。”

听了此言,李氏子弟脸色戚戚然,其中一些承受能力弱的人,已是低声抽泣;李威惨然道:“大王说得是,事已至此,草民岂敢欺瞒君父。”

说着,又向杨集一礼及地,颤声询问道:“大王,草民心乱如麻、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恳请大王念在李氏昔日之功,指点一条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