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十二章 工艺大师

一路上,杨德全给大家介绍此次卖家的情况。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的一首《赠花卿》,生动描绘了唐代成都戏曲的昌盛。

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近现代,蜀都戏曲依然百花齐放、名家荟集。

然而这些戏曲艺人,大多都是带着自己的班子走街串巷,在茶馆或直接街头卖艺“驻班”,要不就是跑堂会,赶庙会,没有形成固定的剧场表演模式。

就这样也涌现出“竹琴圣手”贾树三,坐堂演出之地位于今东城根街街口的锦春茶社;相书大师曾炳昆,长期在提督街的知音书场表演;著名清音表演艺术家李月秋,则曾在以扬琴清唱和讲评书闻名的芙蓉茶社、柳江茶社长期驻唱。

此外还有大鼓盖兰芳、相声娄外娄等,都是名声在外,甚至吸引了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慕名来蓉为艺人们录制唱片。

这些戏曲大师的名气和风采,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到了一九零六年,蜀都人吴碧澄在忠烈祠北街修建了可园,成为近代成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戏院;

两年后,位于华兴街的悦来茶园建成,成为川剧的著名“窝子”;

一九二九年,春熙路中山铜像背后的春熙大舞台建成后,成了蜀都当年最豪华、最高档的大戏院,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京剧班子来此演出。

三五年的时候,三益公戏院在春熙路另一边开门营业,配套设施还包括了茶园、浴室、中西餐室,一时间风头无两;

再到后来,万春、蜀舞台、锦新等专业剧场陆续开张,大大小小出名的就有近十家。

这些相继建成的剧场,当然需要有能压得住台面的名角来镇场子,蜀都的戏曲之风在那个时候达到了顶峰。

()

1秒记住网:。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