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八十七章 不是每次都能捡漏

最后就是易于清洗,有些液体本身带有腐蚀作用,也会与彩料当中的金属离子进行置换,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在瓷器上留下侵蚀的颜色痕迹,让瓷器变得丑陋。有了一层硬度极高,与酸碱不如何起反应的玻璃釉保护,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早年的玻璃釉配方还没达到后世那般精良的程度,所以本来就应该像周至手里这个瓜棱罐上变现的一样,并非如水晶那般完全透明的,而是如淡牛奶那样,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淡奶白色。…。。

这才是过渡期应该有的样子。

而这个瓜棱罐让周至爱不释手的原因还有一层,就好像宋代哥窑瓷器的紫口铁足,金丝铁线一样,这本来属于一种工艺不到位的瑕疵,属于胎釉结合不紧密,因为瓷器内部应力造成的一种“缩釉”现象。

但是这种瑕疵所造成的后果,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美学情趣,反而受到千年来藏家们的大力追捧。

现在这个小罐上的乳化釉同样如此,因为并非完全的透明,因此在彩斑上又形成了一种“云无心而出岫”的写意画面,让彩斑从边缘向中心,加强了浓淡过渡,让本来还略显单调的红绿两色,产生了丰富的变化。

强调这样的变化,在后来一个著名的瓷种上得到了更加具体的体现,那就是钧窑。

而这个小罐的表现,差不多就类似白底儿的钧窑,甚至有一种可能,就是钧窑本身就是继承了这类釉下彩瓷器的审美风格,才走上了利用铜釉的窑变色,进行“幻化天成”的表现道路。

别忘了这个小罐上这一抹紫红,也是非常典型的铜红釉,如果最终科学鉴定的结果与器型相符的话,这就是人类瓷器制造历史上,第一次对铜红釉的尝试,成功之后被其他窑口继承发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张诚虽然只是明清两朝瓷器的鉴定高手,但是对于中国瓷器发展的大脉络是相当清晰的,现在也明白了周至手里这个小玩意儿的重要性:“要真是五代邛窑的东西,又可以出好多篇论文了呢。”

“哈哈哈哈……”周至感觉很开心,又扭头看了一眼在后座上已经睡着的卢巧,叹了口气:“的确要去历史系,用科学方法给鉴定一下了,其实就算不是五代邛窑也没关系,这小玩意完全长在了我的审美上,平时摆在案头把玩都舒服。”

“好像你是比较好这一口哈?”张诚回想了一下:“这玩意儿,钧窑,后仿钧窑釉,甚至张大千的大泼彩,小泼彩,好像都有相通之处。”

“诶?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周至给张诚提醒,这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好像我对这种东西,一点抵抗力都没有。”

“《春云晓霭》和《獐猿戏鹤》图到了没?”张诚问道:“还有六手卷里边的三幅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