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一见如故?(4000)

诸葛均带着吴良与典韦走了近半里路,来到一处地势略显平缓的林子旁边才终于听到了一阵声音稚嫩却故作深沉的吟声: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真是《梁甫吟》啊?”

大老远吴良已经听出了这个声音所吟的内容。

这是一首乐府诗,传言乃是诸葛亮所作,说的是春秋时期一桩有关齐国的史实:

齐景公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以勇力闻名于世,颇受齐景公重用,但这三人自恃功高很没规矩,齐景公对此很是苦恼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当时的名相晏子设下巧计,只用两颗桃子便令他们互相争功,最终全部羞愧自刎,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当时朝政混乱的状况。

《三国志》中便有记载,说诸葛亮时常将这首诗挂在嘴边。

不过也仅仅是说诸葛亮经常吟诵这首诗而已,并未说过这首诗便是诸葛亮所做,而后世有没有找到其他有关《梁甫吟》作者的记载,便有人将其与诸葛亮联系在了一起。

实则直到吴良穿越之前,《梁甫吟》的作者身份也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

除此之外。

后世对诸葛亮常常吟诵《梁甫吟》的行为也有不同的解读:

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其实是在抨击名相晏子的所作所为,而这种解读的前提是诸葛亮就是《梁甫吟》的作者,并且这首诗中对晏子的行为用了“谗言”二字,这显然是一个贬义词;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诸葛亮自小便以名相晏子作为自己的榜样,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晏子那样善机变、巧谋划的名相。

个人而言,吴良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因为诸葛亮隐居多年,他的亲大哥诸葛瑾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便已经得到了孙权的赏识,与鲁肃等人一同成为孙权的入幕贵宾。

若诸葛亮只是想过的好一点,顺便发挥一下自己的才能,投奔大哥诸葛瑾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那时候东吴已经颇有实力。

但他却始终隐居,一直等到连个地盘都混不到的刘备逃到新野,并且明确表态极为尊崇他那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后才决定出山。

通过此举便能看得出来,诸葛亮是个极有抱负并且自视甚高的人,他从一开始便是冲着“名相”去的。

也只有跟随刘备这种当时混得很差的人才能尽快实现这样的抱负。

若是投奔大哥去了东吴,东吴当时占据江东,手下早已不知道有多少文官谋士,想要与那些人竞争成为“名相”,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他的内心之中,可能一直都将自己当做左右天下局势的棋手,而并非任何人手中的棋子……

“吟诗之人便是我兄长,就在前面了。”

诸葛均回身冲吴良笑了笑,指着林子里面一处若隐若现的简陋凉亭说道。

“多谢。”

吴良点了点头。

于是一行三人一同沿着小路钻入林子,不多时便来到了那个使用木桩与茅草搭建起来的简陋凉亭前面。

一个头戴纶巾与诸葛均五官有些相近的少年正手持一根木棍,在亭外的一片较为平整的沙地之上写写画画。

这少年的容貌看起来并不比诸葛均大多少,但是个子却高出了半个头。

头上发丝整理的一丝不苟,身上衣物虽是普通的麻布,却也穿的极为整齐,要比诸葛均讲究得多。

“兄长,这二位公子仰慕你的才华,特意前来拜访。”

见诸葛亮仍在专心致志的在沙地上写写画画,诸葛均冲吴良歉意一笑,提高了声音对诸葛亮说道。

“你可问清了他们的身份?”

诸葛亮仿佛没有看到吴良与典韦一般,头也不回的对诸葛均问道。

“呃……”

此前吴良曾做过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不过诸葛均似乎是已经忘了,一时竟不知该怎么回答,只得又有些尴尬的看向吴良。

这小屁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