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7页

和鑫部落的办法相比较之下,汉部落收税的方法就比较麻烦一些,是按产量来算,按容积来收的,但是相对来说没什么漏洞。

反正不管你种出来多少粮食,我都按总产量的容积给你抽成,你今年收成不好,我收的税就少,你收成好了,我收的税就多,你爱好好种不好好种,反正不管你怎么种,我都按产量给你抽成。

“那鑫部落的时候交的多吗?”铁砧再次问道。

这?怎么回答?

管陶可不敢瞎说,你要说交的多,汉部落会考虑一下,你说交的少,那汉部落会不会收的更多一些?

所以管陶并没有回答多不多这个代表了己方态度的问题,他只是淡淡的回道,“鑫部落的时候,按照田亩的多少,一般是十抽一。”

铁砧点了点头,鑫部落收的税不多,主要是他们没多大的开销,玉米又不好存储,收那么多也没用。

鑫部落时期,他们收粮食的主要开销有两处,一是收取大量的粮食,从咸丰郡那边的盐户手里换到足够多的盐,然后再用这些盐去和草原上的牧民做生意,换取牲畜皮毛,这是一点。

另一点就是用来养活鑫部落的矿工,鑫部落作为一个金属冶炼还算比较发达的部落,他们自然是需要不少矿工的,这些矿工常年挖矿,不谙农事,但他们也要吃饭,养活家人,这些收上来的粮食就成为了他们的口粮。

不过汉部落的开销更大,只收一成够是够用,但是也要存点家底吧?

第868章 受教了

汉部落目前的开销主要是养兵,汉部落实行的是募兵制,不仅要管饭,还要发军饷,目前正规军的卫所就有十一个,总兵力在两万以上,这些人平时又不屯田,吃的粮食全靠部落供给,是一大笔开销。

然后就是奴隶,奴隶这个群体不用发工资,但是他们也要吃饭啊,汉部落的奴隶暂时也不种地,主要使用在两方面,要么在搞基建,要么就是在矿山上挖矿,干的都是苦力活,这些人也相当能吃,不过也就是吃,最起码不用发工钱。

再有一个群体就是工匠群体,目前汉部落的主要工种就是矿工和造船的木工,这一部分的人不算多,主要集中在新钢郡和浏阳郡,铁矿铜矿和造船厂。

这些工匠们平时也不种地,他们只需要做工,不过这一部分的人汉部落也不用发粮食,而是直接发工资,他们再拿工资自己去粮站里买粮食。

这一部分的粮食是汉部落从农户那里买来的,因为农户的产出基本上交完了税,再留下自家的口粮,还有大量的剩余,他们自己存着没多大用,同时除了吃饭,日常还有其他的开销,于是就将多余的粮食平价卖给粮站,那些工匠们花钱买的基本上就是这部分粮食。

但汉部落官方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消耗,甚至官方还能赚钱,低价收购百姓手中多余的粮食,再加价卖给工匠。

所以工匠这个分类不应该算在部落的支出,而应该算作收入。

也就是说,汉部落支出的部分整体上就是这养兵和养奴隶这两点,再多出来的开销,便是对新开发的地区给与一些粮食帮助,比如游野在北方弄的那个大营地,先期建设的时候就从部落里要了一些粮食,等他们自己有了产出之后,部落这边才停止了供应。

这一部分都是临时的,而且一般开发新地区的时候也不会有多少人,所以这一部分支出基本可以忽略不记。

不过汉部落还有储备任务要做,一个堂堂的国家,总不能混成年光族吧?一年到头一点结余都剩不下?

要是混到财政赤字的份上,汉部落离崩溃也就不远了,所以粮食还是不能少收,收的少了就没有结余,手里没粮心里发慌啊!

铁砧沉吟了一下,也直接实话实说道,“咱们汉部落收的粮食要比鑫部落略微多一些,是十抽二,再早两年是十抽四,去年的时候才刚刚降下来,而且咱们汉部落是按产量收,每个人分多少地,收了多少粮食,然后按照总产量抽成,我们有粮斗,按容积算,因为新收的粮食晒干的程度不一样,如果用湿粮食称重量的话,会比干粮食多出一倍的重量,为了防止百姓作弊,所以统一按容积算。”

管陶一听就开始皱眉,汉部落这收税的方式厉害啊,他是和汉部落使团接触过的,当初村子里买织布机,就是他去使团那边联系的,所以也知道一些汉部落的情况,比如汉部落有重量单位,因为使团那边收麻皮就是按重量收的。

没听铁砧介绍这个情况以前,他以为汉部落收粮食应该也是按重量来收,但他当时就想过,如果按重量来收的话,百姓会不会往粮食里加水,或者加沙土啥的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