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页

更加关键的是,这是卫贞贞在大唐世界就可以拿到的材料,基于这一个基准赵悠乾的手巧妙的把面团揉了三次,这才把它放到盆子里,盖上了一层湿布,维持温度在三十度左右放在窗台边,静静的等着它发酵完成。

这一些比较特别的湿润面团,就是所谓的老面了。

一般来说老面的发酵程度都要比通常的面团高许多,这样才能保证短时间的情况下,给面团带去更多的蓬松口感。

当然赵悠乾在老面发酵前的三次揉捏,便是加速这一步骤。

原本需要发酵超过三个小时的老面,经过这一步的手动加速,大致上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完成了。

趁着这个空隙,赵悠乾便开始完成制作馒头和包子的主体面团。

别看这两者差不多,前期的步骤也一样,可是为了蓬松的口感,馒头的面团需要进行更多次数的揉搓,加入老面的比例也会更多。

同样是发酵面团,包子的面皮就不能太过蓬松了,否则蒸好以后一口咬下去整口都是面皮,对于吃包子的食客来说就会有所失望了。

而且太过蓬松的包子面皮,往往会把肉馅里的油汁吸取太多,半发面才是最为合适的。

既有面皮的蓬松感觉,还不会太厚,更关键的是在吸取了肉馅的味道和汤汁后,面皮还能保留有不少的油汁。

此时老面还没有制作完成,所以赵悠乾首先制作的就是半发面的包子皮。

把那面粉小山里剩下的又分一半出来,赵悠乾也没有全部用,而是留下了一小半,约莫是那分出一半面粉的五分之一左右,直接加入了一点点的水和盐,把这小半面粉揉成了团,并且反复摔打数次,一直到面团表面非常的光滑。

这样半发面的一部分,死面面团就完成了。

剩下就是发面面团了,依旧是老规矩,面粉,温水,一定量的六果酿,还有一些糖。

这些糖不是为了增加面团的甜味,而是综合掉六果酿酒水里会带上的一些酸味,不断的将那大部分的面粉进行揉捏,一直到所有的面粉都揉成了面团,把面团放进有盖子的容器当中,常温下醒发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天气比较冷的话,建议时间可以拉长。

一直醒发到面团膨胀到约莫两倍的程度,这样半发面面团的发面也就会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