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徽宗禅位 (6)

童贯回首道:“臣保护太上皇进香,此乃最大的事。待臣护送太上皇至亳州后,随即返京,主持汴京防务。”

说毕,童贯等人拥簇着赵佶走了。

宁寿宫中,赵桓茕茕孑立地站着,无奈地叹了口气。

汴京城中,闻听到金军已经渡过黄河,正在向汴京进发,整个汴京城里就乱成一套。随即,又有太上皇离京,前往亳州进香的消息传出,大户人家便都知晓了,眼看着汴京不保了,连太上皇都南方避难去了,我们还留在汴京作甚?等着金人屠杀呀?故此,汴京城中大户人家,也都收拾了细软,向汴京城外逃去。

汴京城中普通军民百姓闻听太上皇赵佶亳州进香,也蜂拥而出,欲随太上皇南去。汴京南门,拥挤得水泄不通。一时间,跟随太上皇出城的百姓有数万人之多。

皇宫紫宸殿中,钦宗赵桓高坐于龙椅上,下面站着耿南仲、张邦昌、吴敏、唐恪、张叔夜、李纲、秦桧等大臣。耿南仲乃钦宗赵桓的老师,时任左丞相。张邦昌、吴敏、唐恪皆朝中太宰、太傅,位高权重,无奈皆是些主和派,主张与金人讲和。张叔夜、李纲、秦桧是当时的主战派,强烈主张抵御金国入侵,将金国兵马驱逐出国境。

当时,赵桓将他们召入大殿,商议对金计策。主和派与主战派吵得一塌糊涂。

耿南仲是钦宗老师,一直陪了钦宗十多年,钦宗对其甚是信任。钦宗希望耿南仲给出最符合实际的建议。耿南仲提议,放弃汴京,移驾南移,以时间换空间,召集天下兵马,逐渐集结于长江流域,形成强大的军力,与金兵大战,并驱逐金兵北去。耿南仲道:“启奏圣上,暂弃汴京,移驾南行,这是最可行的做法。汴京无险峻天堑,北面除了黄河之外,皆平川阔地,无险可据,难守易攻,无以阻挡金寇铁骑南下。目今,金寇铁骑已渡过黄河,正在向汴京急进,而朝廷此时难以组织起强大兵马,此情形下,暂弃汴京,移驾江南,以时间换空间,待天下兵马集结完毕时,圣上御驾亲征,挥师北伐,驱逐金寇于北疆之外,此乃万全之策。”

钦宗赵桓闻言,大喜,忙道:“老师所言极是。”

左司谏秦桧见状,迈前一步,望钦宗一拜,高声奏道:“启奏圣上,左丞相所言乃误国之言。汴京城墙坚固,城内有百万百姓,驻扎有十余万禁军,足以抵得上险峻天堑。打仗打的是意志,是勇气。目今,圣上稳居城中,百姓军民团结一心,区区十余万金兵,如何撼动得了汴京?假若圣上此时移驾南行,必然造成京师混乱,汴京不保也!假若京师不保,金兵铁骑,随时可追上移驾南行的圣上,那时候,何以拒敌?以臣之见,圣上万不可轻移大驾,以免后患无穷。”

秦桧此言,把钦宗赵桓给吓住了。赵桓心想,呆在京师,尚有坚固城墙,有十余万禁军守卫,真要离了京师,那金兵追赶了上来,何人来保驾护航?岂不是要丢了性命!如此一想,钦宗又不敢移驾离京了。

见钦宗皇帝犹豫不决,尚书右丞、少宰张邦昌出列稟道:“启奏圣上,固守汴京,固然没有问题;问题是,假若汴京不保,那时候该当如何?”奏毕,张邦昌转首怒视着秦桧道:“秦大人说话行事,甚是孟浪!你莫要拿圣上万尊之躯做赌注。俺问秦大人,你敢保证京师万无一失?你敢保证圣上万无一失?”

秦桧见状,说道:“张少宰,就事说事,莫要拿圣上来压人。目今,圣上留在京师乃最安全之做法,你提议圣上移驾南行,俺且问你,你能否保证圣上万尊之躯安然无恙?你若能保证,请留下字据,任由你护卫着圣上,移驾南行。”

张邦昌乃何等精明之人,这个保证他怎么能作?这个字据他怎么能留?故此,张邦昌辩解道:“俺非是一定主张圣上移驾南行,俺的意思是当与金国讲和,让他们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