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阎老西的选择和忌惮

有些话,阎老西不能亲口讲出来,所以只能假借属下的嘴巴说出。

比如消极抗战,这话他便不能说,不然他这个第二战区总指挥的位置就坐不稳,也不会有人服他了。

委员长为何能号令三军,至少在表面上统一了指挥权,将全国的军权都牢牢抓在了手里。

就是因为他们他表明态度坚决抗日,否则根本不会有人鸟他,更不会有人服他。

各地军阀平常怎么打内战,怎么闹都可以,可要是在民族大义面前选择退缩,甚至投降,那他必定会遭到全国军民的口诛笔伐,就连他的部下们也必定纷纷倒戈,最后地位不保。

说起来,很多军阀其实都是被架着抗战的。

但也不乏一心抗战,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的爱将将领。

如打了几十年内战,号称内战如虫外战如龙的川军的军官们。

其中川军最高指挥官刘湘将军带病出征,发下誓言,要以血战一赎川军20年内战的罪过,以洗刷川军只会‘打内战’的这一恶名。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为了这一誓言,数以百万计的巴蜀男儿义无反顾的奔赴前线,血洒疆场。

不止有死守滕县,弹尽粮绝亦不退缩半步,从而壮烈牺牲,以身殉国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将军。

更是有数以百万计的川军将士。

他们分散抽调各处最前线,又得不到必备补给,再加上装备过于简陋,和精锐的日军往往是正面硬刚,也就是“脏活苦活”都是他们冲锋在前。除了战死沙场的那些著名川军将军外,牺牲更多的还是那些生前默默无闻,死后甚至连地址、姓名都不清楚的士兵。

而对于这一切,四川百姓却没有一点埋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们一边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支援中国前线抗战,一边含泪把近300万子弟亲手送往战火前线。

正是由于巴蜀人民个个胸怀“满腹杀敌报国的热血”,出川将士们“不把日寇驱出国境,誓不生还”的决心,所以川军才能“临战之勇,奋斗之烈,较之国内其他国党军队亦无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