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感天动地窦娥冤

这一日的傍晚,大雨转成小雨,小雨淅沥,柳羽独自在城墙上眺望雨景。

明日就要回洛阳,这次的对手不同以往,如果说颜和、秦牛只是小鱼小虾,那这次, 面对的将会是一个庞然大物。

当然…

欲扶汉,终究,是绕不过这个庞然大物。

所谓“一鲸落、万物生!”

荀彧、刘备、张飞、甄逸几人走上城楼,荀彧当先道:“大家都在等你。”

这个“等”,自然是指等柳羽的发号施令。

这种时候,也唯独他的话,可以让所有人信服。

“今日是四月初七。”柳羽饶有兴致的提及这么一句。

“是啊, 可这…”荀彧方才开口。

柳羽却用石头在城墙上写出两个“正”字。

两个“正”,共计十笔,意思是…

“十日!”柳羽解释道:“我们还有十日,如果算上车马,七日内必须查清楚这件事情的原委与真相。”

柳羽眼眸无比认真的看着荀彧,俨然,七日内查清楚真相,这件事儿要落在他的身上了。

“一千多条人命,还有朝廷命官,有狱吏…其中更是包括越狱,马匹、凶器…七日,似乎有些不够。”

荀彧叹出一声。

他精于内政治理,却未必精通于探案、巡捕…何况这案子扑朔迷离,真要探查清楚,少不得一个个细细的盘问, 这些都需要时间。

柳羽再度强调了一番, “这是唯一能救关长生的机会,若是文若觉得为难,可以使者去寻求颍川郭氏的帮助。”

颍川郭氏与颍川荀氏乃是故交, 荀彧与郭氏一族小辈中的郭嘉更是关隙ブ弥卸岽止πすΦ噩契。

当然, 荀彧能体会柳羽的意思,颍川郭氏祖上六代都是廷尉,在探案上是有一套独特的方法的。

“我们只有十天!”柳羽再三强调。

此言一出…

刘备的眼眸徒然瞪大。“真的能救关长生么?”

“还有一个条件。”柳羽继续道。

“什么条件?”刘备连忙追问。

“之前我提到过的,关长生入洛阳则生,出洛阳则死,十日之内,不论什么方法,必须把他带入洛阳城。”柳羽的眼眸坚定,语气也是无比的果决。

刘备的眼眸移到城楼上,那两个石子刻出的“正”字。

十笔,十日么?

可…关长生去哪找他呢?

柳羽的话再度传出。“能否找到关长生,才是能否救他的关键,张大哥,刘大哥,甄大哥…这点就有劳你们了。”

听到这儿,心思淳朴的张飞挠挠头。“入洛阳则生?可若是把那红脸带入洛阳,那不是自投罗网么?”

不等柳羽回答,刘备当先开口。“柳弟如此部署,必定有所缘由,翼德岂不闻…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话脱口, 柳羽颇为欣慰的看了刘备一眼,强调道:“没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那贤弟你呢?你也要回洛阳么?”荀彧关切的问道。“要不要,我们去帮你。”

这案子越是往深层次去想。

荀彧就越觉得不简单…

而不简单的最重要原因,便是背后那看不见的推手,势必是一方庞然大物!

越是这么想,荀彧越是担心柳羽。

洛阳,真的是他一个人能面对的么?

反观柳羽,他显得很淡定,当即摆手道。“文若,你们重任在肩,一者要探明这案子,二者要找到关长生,洛阳那边无需你们担心,有夫人助我一臂之力,何况还有桥子、蔡子暗中助力,于我而言,足够了!”

讲到这儿,柳羽伸出手来…

“来…”

荀彧当先把手放在他的手上,紧接着,刘备、甄逸也纷纷把手放上去,最后是张飞,他那粗壮的手掌几乎能把所有人的手掌给包裹住。

就在这时…

柳羽语气坚定的吟出四个字——“一起破局!”

所有人眼神交汇,口中纷纷吟出这么一句。

——“携手破局!”

一弯惨淡的月牙,毫无表情的发出清冷的淡光。

人间的悲欢离合,它见得太多了,人间的尔虞吾诈,阴谋算计,他每日都在目睹。

它对什么也不为所动,甚至就连一声轻轻的叹息也没有。

傍晚时的袁府格外的静谧。

大堂中露着亮光,一方桌案,袁隗与袁逢两人跪坐两旁。

“这次,本初做的不错。”袁逢感慨道:“死无对证,所有的罪名都安在了关长生这个‘白身’的身上,算是彻底断了颜家与我们的牵连。”

袁隗抬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

“我倒不担心这个,区区一个颜家,还不至于能动摇咱们汝南袁氏一族,我是担心…”

俨然,袁隗的话中带着几许忌惮,别有深意。

“次阳是担心那玉林观主?”

“正是。”袁隗放下茶盏,整个人变得警惕了几分。“俯首玉林有柳郎,本初可是提及,这位‘柳郎’可不是个半途而废的家伙,他既会救关长生第一次,那一定会有第二次。”

“哈哈…”

袁隗的话脱口,袁逢当即大笑出来。“救?他怎么救?我巴不得他救…只要他与这关长生能扯上联系,那有一百种方法让他身败名裂,一个白身哪有资格杀朝廷命官?何况他身上还背着数百妇孺老幼的性命!”

“可那些都是贼子…”袁隗当即提醒道。

“贼子的家小就不是命了么?”袁逢眯着眼,语气冷然。“上千条人命,他洗的清么?更何况,他关长生是大逆不道?还是地方英雄?这本就是由我们士人来定义的,老百姓知道什么?老百姓的情绪是最容易被煽动的!”

这就是为何…昔日里,荀彧会对父亲提及——“今日在城楼上挂着的首级是王甫,他们欢欣鼓舞、拍手叫好!可即便不是‘罪大恶极’的王甫,只要是官员,哪怕是清廉的官员,他们也会拍手叫好!”

追本溯源…

最底层的百姓,他们根本没有途径去知道,地方上,谁是清官?谁是奸佞?

他们也不会知道,有恩于百姓的政令是哪位官员上书的。

他们耳中听到,眼中看到的,都是那些世家大族们想让他们看到的。

袁逢说的那句话一点儿也不假。

——百姓的情绪,是最容易被煽动的!